電影講述了父母因車禍雙亡的普通中國家庭,姐姐帶着弟弟生活的故事。鏡頭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影片大部分時長均為冷色調,配合張子楓的演技,刻畫出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重男輕女是老一代中國人都不敢正視的問題,影片通過三件細微之事為切入點,将這一錯誤的觀念置于放大鏡下。一張藏于照片後的紙質證明,勾起了姐姐痛苦的童年,在高壓的計生政策下,爸爸為了生男孩,不惜謊稱姐姐腿部殘疾不能正常行走,以騙取街道辦的證明文件,但因社區工作人員入戶時發現姐姐仍正常地穿着裙子跳舞,爸爸勃然大怒,狠狠打了姐姐;醫院裡工作的姐姐,發現曾經的病人孕婦轉院了,詢問原因後意圖阻止病人轉院,努力保全孕婦的生命,卻遭家屬的拒絕,丈夫稱妻子好不容易才懷上,不能輕易打掉孩子,而他身後站着的卻是兩個年幼的女兒;姑媽曾經可以進入西師大俄語系,可是家中卻隻能供得起一個人讀書,奶奶讓姑媽放棄了入學資格,将讀書的機會讓給了讀中專的弟弟(女主的爸爸)。全片看下來,有很多類似的情節安排,或大或小,反映出重男輕女的問題真真切切存在于現實世界中。
導演在電影中埋藏了些許線索,媽媽做的肉包子是全片的線索之一。失去雙親後,不懂事的弟弟不願吃面包牛奶的早餐,吵着要吃媽媽做的肉包子,姐姐最終心軟了,在路過便利店的時候給弟弟買了肉包子。肉包子的第二次出現,連接的是姐姐年幼時美好的回憶,姐姐在夢境中回憶到媽媽做的肉包子會放花椒,花椒總是讓姐姐的嘴唇舌頭發麻。這個線索挺有深意的,肉包子就像金錢,在血親為基礎的家庭中,人也會為了金錢而争得頭破血流,電影的開篇父母去世,一大家子親戚得知房産在姐姐名下時,為了把房産過戶給弟弟父母雙方的親戚在家中大打出手;面對還在上幼兒園弟弟的撫養問題,親戚們卻像吃了花椒一樣,麻木不仁,以姑媽為首的親戚還反對姐姐送養弟弟,但自己也不願意長期撫養弟弟。
影片存在許多值得細看推敲的地方,但叙事和剪輯不盡人意,銜接處理不當,導緻給人一種不連貫的感覺。影片的結尾是一個開放式結局,姐姐帶着弟弟離開了送養家庭,在雨中的草地上快樂地踢着足球。這個槽點滿滿的結局,從情節設計上來說并無不妥,錯就錯在了姐姐的選擇相當自私,這不能籠統地解釋為藝術化處理的結果,因為選擇本身就不具備真實性和普遍性。
關注點很好,演員演技很好,劇本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