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純科普網球,或許會顯得冗長且無聊,這篇會以挑戰者電影的角度來告知片中的一些與網球相關的知識和彩蛋。

1. 網球與很多其他球類聯賽不同的是,網球運動員會以自己的排名與需求報名不一樣的巡回賽。巡回賽的等級也種類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年四大滿貫(澳法溫美),其次是1000賽,500賽,250賽,接下來就是Challenger賽事,算是聯賽中的低級賽事,歸ITF管理。網球運動員要不斷地克服時差,每一周的巡回賽都隻會有一個冠軍。打完這一站又會去下一站,所以基本全年都在旅遊和比賽。

...
四大滿貫 從左到右:溫網,美網,法網,澳網

2. 網球協會分ATP(男子)和WTA(女子)。在電影裡,兩位男主的用球是用的ATP。ATP恰恰有代表了三位主角的名字:Art,Tashi,Patrick。

...

3. 此片的靈感是編劇Justin Kuritzkes(Past lives導演的丈夫)在看了2018年美網決賽,大坂直美對戰小威廉姆斯,其中一顆球,小威廉姆斯疑似收到了教練的教導。那時的規則是,運動員在場上是不允許得到任何的指令和教導的,所有網球運動員都必須獨自上場。這一顆球讓Justin去思考,一個運動員與教練,基本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一起,一起比賽,一起飛行,一起倒時差然後訓練。在場上最關心你輸赢的人卻不能和你對話,于是想去探讨教練與球員的關系。在電影裡,這種關系因為三角性複雜且有魅力了許多。

...
18年US Open女單決賽,大坂直美橫掃小威

4. 電影裡,三人相識是在美網的青少年比賽。四大滿貫賽事都包含職業賽事和青少年比賽,Tashi拿到的是美網的青少年冠軍,但經過三人的談話才了解到原來Tashi不想走職業而是通過網球去打大學生聯賽。美國的大學網球聯賽在美國收視率相當高,每個大學基本都會有網球隊,通過網球特招進來的網球運動員學費全免。不過一些pro職業運動員也是因為在網球大學聯盟打得太好了所以畢業以後開始職業巡回賽,雖然這樣她們會比其他的職業運動員晚轉職業很多。像莎拉波娃在16歲就拿下了溫網冠軍,李娜在大學前打了一陣職業,後面讀完大學重返職業賽場。

5. 片中的Art擁有數座大滿貫,隻差一座美網就可以達到Career Grand Slam(全滿貫),意為在澳網,法網,溫網,美網全部在單打拿到冠軍的球員。這一項成就在近十年隻有三巨頭,小威廉姆斯和莎拉波娃達成。一般象征着在三種場地,硬地,紅土,草地都拿到了最高成就。

所以Art的職業成就相當之高,商業價值也更不用說。但電影裡,Art在職業末期想沖擊美網,卻屢遭挫折。作為教練的Tashi想讓他去赢低級别賽事去重找自信。網球是一個需要心理戰鬥運動,所以很多名将的團隊都會有心理輔導師。

所有的比賽都需要提前很久報名,臨時報名會看球員的名氣/地域/經紀公司來給Wild Card 外卡。鑒于Art是大滿貫冠軍,這種低級别的Challenger比賽肯定是會給外卡的。

6. Patrick的水平是一直在ATP排名200多左右,也就是需要一直打Challenger比賽,偶爾可以去打大滿貫的資格賽去突圍。在200以後甚至到1000多的排名,有一些球員是虧錢的,他們有些甚至負擔不起教練的費用,理療師用賽事免費的。他們得要去轉賽事的獎金,打到深層次獎金越多。

7. 在除了大滿貫的其他比賽裡,男女皆為三盤兩勝,如果局數來到6:6就會來到tie break(搶7)。最後兩人就是在決勝盤搶七中結束。

網球是一個時尚的運動,片中所運用的服裝是loewe的設計師Jonathan Anderson設計,包括色彩和音樂的運用都很流行和亮眼。三人人物性格的豐富和權力天平的流動非常具有吸引力。許多地方都陸陸續續上映了,希望大家透過此片也能看見網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