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論說起,萬聖節的新娘在推理上的設計并不少,而且相較于其他的劇場版篇目也不落下風。這裡首先要明确一點,我所說的“推理”并不是“偵探一本正經地向大家說出對于案件的分析”這一形式或流程,也不是“觀衆猜不到兇手是誰”這一結果,我想推理小說中也不乏“沒有詳細的解密過程”或者“提前猜到解答”的情況,但這不能作為“本篇沒有推理”的依據。我在這裡所說的推理隻是依據前文給出的伏線得出解答而已,而在萬聖節的新娘中也就是指“在保證公平性的情況下指出who,how,why。”

一 who的設計

本篇的嫌疑人很少,準确地來說隻有兩個人,所以很多的觀衆都認為who太明顯了。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而且我認為本篇的核心的謎題也不在于who,而在于why和how,但是這并不代表編劇在who的設計上沒有花心思。

在研究如何推理兇手之前,我們不能忽略本篇的解密需要先确定兇手的範圍。雖然觀衆都知道嫌犯隻有兩人,但是這次的案件是在開放場景發生的,柯南作為偵探不能這麼随便地将嫌疑确定到這兩人身上,而圈定嫌犯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回收伏線同時解密的過程。“兇手執着于兩人的婚禮”,“灰原在案發前撿到紙條并交還給了被害人”“小蘭曾經告訴兩人有個孩子撿到了被害者的東西并交還給了死者”和“少年偵探團遭遇爆炸案”這四點推理出犯人在廢棄大樓安置炸彈的真是目标是殺害看到紙條的小孩,由此推測兇手需要知道“少年偵探團的人看到過紙條”和“少年偵探團會去廢棄大樓”兩個信息,進而才确定了兇手的範圍。

然後來看一看關于who的誤導,在明确的嫌犯如此之少的情況下進行誤導是很困難的,但是我認為編劇的誤導仍然是成功的。柯南腦中閃回了前文的伏線之後,編劇借小蘭之口說出了“丈夫是兇手”這一誤導項,同時回憶起“他退休之後很少和人接觸”和“丈夫右手曾經受傷”兩條伏線,同時結合柯南和小蘭的對話在最後的解答之前對觀衆進行了誤導。至少我有一瞬間是被騙到的,畢竟全篇明顯側重于刺激的情節,這樣簡單的解答也就變得順利成章了,不過事實證明我還是想的太簡單了。因此,雖然嫌犯很少,也很容易猜中,但是不可忽略其中存在着明顯的誤導上的設計,這在劇場版中我認為并不多見。

最後,來看一看最後确定真兇(妻子)的過程,雖然在解答的過程中并沒有一個解釋的過程,但是同樣存在着伏線。結合“兇手在和五人組對決時右肩受過傷”,“擡起左手幫丈夫拿下黏在手上的發票”和“擡起左手摸丈夫的頭發”三條伏線鎖定了兇手(那兩個俄文的單詞其實也是,但我感覺給的太直接了一些。)因此不難看出,雖然謎底看起來簡單,但是其中是存在着收伏線和解密的,隻是并沒有将這個過程表現的很明顯而已。

當然,在who上的解密仍然是存在問題的,在柯南已經提出了“肩膀裡的子彈”這一關鍵證據之後,佐藤還指出了兇手有一個“說漏嘴”的失誤(伏線),可以想象這一環節可能是希望給佐藤一些表現的機會,但是這個伏線存在很多的問題。第一,太簡單,很無聊。第二,在已經提出關鍵證據,鎖死兇手的時候這個證據很突兀。第三,兇手在設定上是很強的,犯這種低級錯誤破壞了人設。當然整體來說,我認為本篇在who上并沒有放水。

二 why的設計

本篇的why是解答的核心之一。本篇的why其實有兩個,一個是案件的核心,也就是柯南和兇手在停機坪上提及的動機。另一個是案件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少年偵探團在廢棄大樓遭遇炸彈的原因。

先來看一看少年偵探團在廢棄大樓遭遇爆炸的事件,在前文我已經提到了有關這個事件相關的伏線還有這個事件本身作為伏線的作用。這裡主要先來說一說這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兇手和少年偵探團是第一次見面,對于他們的行動風格并不了解,卻敢操縱他們自己跑去廢棄大樓,然後一起走進房間,因此我認為這個計劃是存在問題的。當然,這隻是其中一個環節,接下來看一看更為關鍵的核心動機。

本篇的核心動機簡單來說就是“兇手打算将與自己敵對的組織全部誘騙到涉谷,利用炸彈将他們一次性全部除去。”這個動機同樣是可以推理的。首先,在營救千葉這一環節給出了“存在一個全世界追着兇手跑的組織”這一信息,這就是解答的基礎。“兇手放出自己要退隐的消息”和“組織成員掌握了兇手行動的地點”這兩個信息就指出了“兇手誘導組織成員集中到涉谷”這一可能性,進而推出動機。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個人是比較喜歡的,不過誤導性不好說。

三 how的設計

本篇的另一個核心我認為是“兇手打算以何種方式解決組織的成員,”也就是how。這裡的how我指的是兇手在涉谷設計的大炸彈。我在這裡要指出,從燒毀的紙條猜出現場為涉谷隻是解密的第一步,個人認為“地點在涉谷”這一點本身才是真正的伏線。

不過我們先把目光移回故事的開頭,在整個故事中特制的炸彈出現過好幾次,反複向觀衆強調了“炸彈中存在粉色和藍色兩種液體,且當這兩種液體接觸時炸彈就會爆炸。”這一信息在開頭的項圈炸彈,三年前的廢棄大樓的炸彈,少年偵探團在廢棄大樓中遇到的炸彈以及柯南和安室的交談中都有提及,這條伏線可以說是大大方方地擺在觀衆面前,但是我作為觀衆在解答出現前仍然不知道它的作用,甚至意識不到這是伏線,我認為這一設計是成功的。

好了,接下來回到剛剛提到的“地點在涉谷”這一伏線,本篇将其中隐含的“涉谷存在高度差”這一信息(雖然國人可能不知道,但在日本這可能是常識?)作為了伏線,也就是說猜到地點并不是結束,而是得到了一個新的伏線。随後在柯南趕往現場的過程中有出現“大量粉色的南瓜燈”(沒錯,和炸彈液體的顔色是一緻的,看似是節目效果的顔色很可能也是設計的伏線),結合以上提到的幾條伏線最終才得出了“将液體放在南瓜燈裡,利用涉谷的地形,讓兩種液體在街道中心會合,最終引發爆炸”這一詭計的解答。因此,這一詭計是公平的,是通過回收伏線得出的,所以我認為這也是推理的一部分,而且就其想象力和規模來看我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點子。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一詭計确實存在着諸多的問題,比如兇手如何準備炸彈?兇手如何布置現場?現場的下水道怎麼辦?問題多多啊。最後再稍微說一下這個詭計是否可以交給柯南來解答,我認為是不合适的,因為如果柯南早就看破這一詭計的話那應該盡快讓人回收這些南瓜燈,那也就沒有最後阻止液體交彙的情節了。

四 總結

綜上所述,本篇的推理濃度不低,在who,how,why三方面都有花功夫設計。此外,本篇也搭配了充足的伏線,而且在從兩方面可以看出伏線的處理是不錯的。

第一,在所有伏線中不乏思路巧妙的地方(比如炸彈結構的伏線以及通過人物動作,也就是畫面呈現的伏線)。第二,本篇的伏線分布的比較均勻,全篇根據主要的情節可以拆分為多個環節,比如第一案前後,三年前的事件,少年偵探團遭遇炸彈,千葉被綁架等,幾乎每一個環節在保證劇情的同時都加入了解密需要的伏線,這一點是很好的。

這裡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這樣的伏線密度或者說解密水準和其他所有柯南的劇場版對比我認為也是不落下風的。

(以下幾段洩底貝克街的亡靈,通往天國的倒計時和迷宮的十字路口,沒看的可以直接劃到最後一段)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其他的劇場版。首先來看貝克街的亡靈,作為柯南劇場版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其在伏線設計,解密,意外性上很可能還不如萬聖節。現實中的案件優作隻是提出了詭計(現場有金屬探測器勉強算線索吧),回收的伏線也隻是“小孩踢球時拿過刀”而這一伏線指向的是證據而非解答。

再來看遊戲線,遊戲中的解密主要是一些即時的推理,譬如莫蘭上校出千的手法,酒館座位的真實主人,車夫的身份,如何确定開膛手傑克的身份這些,有些效果雖然不錯,但是并沒有什麼伏線,大多是給線索就直接推理。收伏線的地方隻有最後“諸星=宏樹”這裡,回收了“諸星在時鐘倒轉之前就注意到問題”和“諸星作為足球少年對足球沒興趣”兩點,且先不說伏線設計的質量如何,單是數量就差了一大截。因此貝克街雖然成功将小推理融入了故事,帶來了情節上的精彩,其推理實力可能并不高。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通往天國的倒計時,這也是一部評價不俗的作品,我認為本篇的核心謎題在于兇手的why,who、how和DM的解答在伏線設計上并沒有花費太多的筆墨。那麼看一看動機涉及了多少伏線,“破碎的酒杯”,“角度相同的畫作”,“拉着窗簾的畫室”,“建築的位置”,“第三案屍體的位置”和“沒有破碎的酒杯”總共六條伏線/線索,萬聖節相比之下同樣不落下風,甚至還涉及了更多的方面。

最後再來看一看迷宮的十字路口,本篇的核心解密有三點,第一是who,第二是暗号,第三點是how。暗号的解答用到的伏線隻有一開始的皮球歌和調查過程中給出的地圖。who和how的設計就更加簡單了,who的解答上最有用的伏線隻有一個口誤(日語梗+冷知識,個人認為很一般),暴露了兇手會使用武器的事實。而how所用的伏線就一個“聽到過落水聲”。由此可見,本篇雖然形式上很有推理的樣子,但是解密的設計并不突出。

由此可見,如果隻看解密上的設計萬聖節相較于早年最知名的劇場版仍然可以一戰。

(以下無洩底)

不過在看過全篇之後也很容易發現,萬聖節的新娘中并沒有一個有序的完整的條理清晰的符合一般形式的解密過程,本篇将解答簡化拆分之後放到了終盤的各個位置,導緻解密感有所減弱。但是作為一部熒幕爽片,我認為這一選擇并不是一個不好的選擇。因此,本篇作為柯南劇場版是有不俗的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