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看《飛向太空》時對于極為緩慢的節奏的不适應和一種全程在期待所謂高潮最後卻有些失望的心境,相比看《鏡子》時雖然能感受到鏡頭表達的美感卻基本處于不知所雲的狀态,看《潛行者》的過程我似乎逐漸進入了塔可夫斯基的世界,雖然中途因為太累幾近昏睡,但這種昏睡似乎恰恰讓我在一種更接近潛意識的狀态接近了塔可夫斯基的世界。三部看下來,我覺得《潛行者》大概是我最喜歡的一部。

黑白與彩色交替,冷色調下的原野、廢墟、肮髒的地下水道、室内空間,人物于其中行動、交流、對話,人物之間的關系隐隐變化,暗流湧動,壓抑中又包含着信仰與希望,很美很美。潛行者、科學家和作家之間的對話,似乎又是三種價值體系的交流,很多對話對我都很有觸動——無論是潛行者的信仰和幫助他人找尋生命價值的希望,還是作家懷着對于生命價值、想要什麼與不想要什麼的追尋,還是科學家想要摧毀這個房間。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作家在房間門口決定不進去,他害怕看到自己靈魂的本質,害怕面對自己的肮髒,這大概也是我當下試圖尋找潛意識而又遲遲不敢開始的一點投射吧。

戴錦華老師的導賞也給我很大啟發,簡單記幾點。第一,這部電影是塔可夫斯基對于終極價值的探尋,而他所認可的終極價值——愛,生命的價值就在于此,塔可夫斯基将這一終極價值賦予潛行者的妻子,尤其是妻子在結尾面對鏡頭的長篇獨白,苦澀的幸福勝過無聊的生活(大概這個意思)。第二,電影中潛行者無法進入房間,而科學家和作家也都選擇不進入房間,電影的結尾潛行者回到家中,妻子也在鏡頭前表達了她的心聲,女兒似乎展現出了某種超能力,我們一直探尋的終極價值其實并不在我們想要追尋的那些地方,反而一直在我們最日常的生活中。這一點真的讓我反思。第三,電影的哲學思考層面與童話寓言層面形成某種呼應。

塔可夫斯基在潛行者中對他所追尋的終極價值、對永恒的命題生命死亡價值給出了他的思考和回答,而我的思考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