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故事和《誰殺死了比利比莉》還是有點相似的,都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發生的故事。
但是,個人感覺,這個故事的立意,至少比“bilibili”好太多,好好講個故事不行麼,搞那麼多虛頭巴腦,為“自恃”藝術麼?
故事的男主,在疫情之前,大概也是個白領精英,整個故事看下來,男主也沒為經濟操過什麼心。
但是,疫情來臨之後,男主除了擔心疫情問題外,還感覺到自己的臉麻麻的。

此時的男主,不以為意,還和妻子商量着一起去旅遊。
談得正高興呢,男主接到電話,讓他到醫院好好檢查檢查,這一檢查不要緊,腦袋裡頭長了瘤了。

男主上一秒還想着怎麼去旅遊,下一秒就被醫生暴擊,天都塌了。
人,大概就是這樣,總覺得還有明天。
誰知道意外先來。
男主此時徹底陷入了沉思,自己還有很多事想要去做還沒做的呀,怎麼就剩下十天了?

趕緊的吧。
男主想用這十天,拍一部電影。
然後直接找到了好朋友。
說起來,這段看得人有點莫名其妙,此時男主的朋友,正在和客戶談一個大生意,那可是“全球發行”的策劃呢,男主到了也不客氣,直接打斷,說自己時間緊迫,要拍個電影。
朋友也有點莫名其妙啊,十天?拍一個電影?
男主說沒關系,實在不行就效仿候導,一個鏡頭拉很長,時間不就湊出來了麼。
咦,這個候導,不是說侯孝賢吧。

此時,朋友的客戶都看不下去了,想“十天拍電影”,一邊玩兒去吧。
其實,潛台詞大概還是,特麼的,我們在這裡談“全球發行”的大生意,你有多大的急事兒,不能在旁邊先等等?

男主沒辦法,隻能自己單幹了。
幸運的是,男主還有一個不離不棄的妻子。
說實在的,這猝不及防的撒糖,還真是被膩到了。

這夫妻倆的組合,比bilibili的一家五口還少,但,人數真不是拍電影的關鍵。
瞧人家夫妻倆搭檔,玩的就是個“真誠”。
故事裡頭出現了很多标志性的“風景”,這座“紅樓”,到底有什麼玄機呢……

故事裡頭還緻敬了“火車進站”,這個不是專業的,還真不知道。

為了趕進度,男主是馬不停蹄的剪片。
目測,用的是PR,沒選用剪映,确實專業了,但就是犧牲了時間。
男主堅持不住了,但是還想“再剪一個小時”,完全可以媲美嶽雲鵬的“救中國”。

紀念館,這也算是留下影像資料了吧。
遙想當年,小編還在南哥那邊上學,當時的新街口,是有雕像的,後來就悄無聲息的沒了。

故事最大的“懸念”,大概就是男主的生死了。
整個故事都在營造“時日無多”的氣氛,但是你大概也會奇怪,不就是通知到醫院做個檢查麼,腦袋裡頭确實有顆瘤子,沒嚴重到要“分生死”的地步啊,又不是蘇超足球聯賽。
等氣氛營造得足夠後,男主忽然回來了,着實有點惡趣味。

故事紀念了在疫情中去世的電影人,至少這點是誠意滿滿。
男主手術後選擇了環島,風景是如此美麗。
是疫情困住了我們,還是其他?
用一部電影,來治愈心靈。
或許這部電影本身做不到,但,我們依然期待,鏡頭裡的那些美好,不用留存在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