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懷疑電影是否配得上奧斯卡最佳的頭銜,不過現在看來,最佳必須是他,因為他足夠簡單,足夠溫情,足夠流行,足夠商業,最佳影片的頭銜永遠不會是《犬之力》或者《駕駛我的車》,即使兩部電影非常之牛逼也不可能,雖然兩部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但他們實在是小衆且商業性不足。奧斯卡判斷是有一定理由的,因為最佳影片之所以最佳,是因為商業性與藝術性必須兼備才可以是最佳,最佳劇本是劇本好,最佳導演是控制力和調度好,最佳影片是什麼,綜合能力必須好。
試看往期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無依之地》《綠皮書》《寄生蟲》等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觀衆普遍接受,主要還是因為,他們足夠的商業,同時也不缺乏藝術性,為什麼《寄生蟲》這個非英語片直接打破了奧斯卡的記錄,奧斯卡不惜打破這個記錄也要将獎頒給奉俊昊,為什麼?因為他商業與藝術融合度足夠高,懂得這個規律也就不難判斷以後得每一屆最佳影片是什麼,這個最佳影片也許并沒有其他的電影深刻,沒有其他的電影精緻或富有美感,但這個電影一定符合奧斯卡頒獎的标準,所以《健聽女孩》得最佳并不是意外,而是已經确定的事實。
全片的主要矛盾在于女主出生于一個聾啞人家庭,但她同時還有音樂夢想,使她左右為難,這是一部簡單的電影,奧斯卡最佳影片以往的電影都十分的簡單,《綠皮書》隻是種族歧視,《寄生蟲》隻是貧富階級,轉過來想,好像并沒有特别的引人入勝,也沒有特别複雜的情節與人物,對,這就是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标準,“簡潔但不簡單”,全片來回跳躍兩個空間,一個是女主的家庭,一個是女主練習唱歌,一個代表現實,一個代表夢想,兩股力量一直在撕扯女主,成為了她的主要矛盾,主題便是家庭與夢想之間的抉擇,聾啞人在社會中的尴尬位置以及理解上的鴻溝。
直到大概後半段位置,女主與男主兩人在台上彈唱,給了家人一個鏡頭,突然整個抽聲,這就很牛逼了,因為他直接讓你對聾啞人感同身受,直接穿過銀幕對觀衆的情緒進行控制。
總結一下便是,這是一部必然獲得最佳影片的電影,不是因為他足夠的優秀,而是因為他在各方面都符合奧斯卡選擇的标準,是奧斯卡無法拒絕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