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的叙事手法非常有趣,觀衆似乎隻能從Tar的視角來看整個故事,所以我們比較容易看到的是一個才華出衆能力超群的藝術家,她崇尚權力又巧舌如簧,我們很容易以為,事情的真相遠遠不止她自己願意看到的這麼多……

但也正因為如此,當我們代入Tar的視角,以為她就算躲在自己粉飾出的盡量對自己有利的故事版本當中,最終也必須接受自己跌落神壇的真相時,故事的最後一段,用且僅用Tar的視角,告訴我們,這個故事的終點并不是跌落,這個終點甚至還是Tar在平權意識上覺醒和成長的新起點。

是的,哪怕是Tar這樣堅稱自己沒有感覺到過古典樂界性别歧視的強人,她的故事當中,也少不了伯恩斯坦這樣舉足輕重的恩師,Sharon那有權有勢的姐姐,不露臉但是一看台階就能通過鞋子辨認性别的audition~

是的,哪怕是Tar這樣在關系中強勢主導又善用策略的,自己都把自己當成男人(“爸爸”)的人,她的故事當中,除了那些臣服的屬下、家人、欺負女兒的同學,也有在素食主義者的她面前大口吃肉,還妄圖修改她大作的大提琴手,人家可能崇拜她,但人家一開始就表明了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喲~

Tar曾經有很多機會成長,她本可以早點認識到并且承認,自己能夠到達巅峰,運氣所占據的比重遠比她所認可的要大得多。并且,在老舊迂腐的古典樂世界中,她不過是所有遵循了已知“規則”的人當中,才能比較出衆、比較善于經營的那一個而已。在這裡,創新永遠要基于大量永恒不變的内容素材,創造也永遠是有限的。

Tar曾經有機會成為一個女權主義者,她本來可以不需要用“爸爸”這樣的身份去吓唬一個那麼小的女孩子,她也可以向Sharon承認自己也有軟弱的時候,承認自己偷吃了抗焦慮的藥物,她也許能夠更早地注意到大提琴手跟小助理之間顯著的區别,能夠明白學生們雖然在權力關系中處于弱勢,卻能夠形成更強大的社會權力體系,這個體系雖然松散,卻足以撼動她那個極緻男權的過時的陳舊世界。

如果片子沒有最後一段,可能就隻是一個社交媒體怎麼把上位者拉下水的故事,然而,失去權力後Tar才真正意義上得到了成長,我們聽到了她不甚有氣勢的原名Linda(來源可能是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寓意主要是美貌,而Lydia的來源則是希臘語和聖經,寓意與信仰挂鈎檔次立馬就不一樣了),她接納自己的女性身份了嗎?我們不知道,但是她直面了這個性别不平等的男權體系對女性的壓迫與傷害,她直面了女權主義,她可能會接受女權主義的價值觀……畢竟,她接受了去指揮非古典的樂曲。

記得嗎?她在訪談節目中随口就批評非古典的女性作曲家,雖然說隻因為性别就支持就太不專業了,但好不容易站到那麼高的位置,下面那麼多崇敬憧憬她的女性樂迷和音樂家,她非得批評另一位女性音樂家嗎?為什麼不是肯定另一位她能夠肯定的呢?答案就是她原先是厭女的。

好了,如果Tar可以不再厭女,那麼男人也應該可以不是嗎?也許必須付出失去權力、失去家人、失去一切的代價,但應該是可以做到的,對嗎?那樣的話,我們也可以允許他們不用失去那麼多東西……

p.s. 感謝布蘭奇特塑造了這個角色,她雖然是我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選,但絕非唯一一個能夠把這故事呈現好的女性演員,我也不同意這個片子是為她度身定制的,因為這個故事有足以匹配其立意野心的精巧情節設計和運用得當的拍攝手法,演員們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如果我能投票,我要投布蘭切特的最佳……慘了,最佳男主還是最佳女主呢?……挺難的,我就投最佳影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