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塑料做成的死亡在汽車旅館裡發生,手上有傷疤的德國人。

導演的目的僅僅是想要把小說中的文字叙述轉化成畫面,卻沒有嘗試着面對生活真正的樣子。廚房裡的孩子們總是各自說着自己的話,孩子的角色僅僅是用來說出互不相關的台詞的人偶嗎?(第四次婚姻,雙方各自帶着自己的不同孩子可能是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不切實際設定之一)為什麼德國人沒死?為什麼主角沒死(因為不能讓想象自己葬禮的人得逞)。

來,請像一個真正的美國人一樣相信可以用吃藥解決所有問題,甚至精神問題,甚至作為人類或者生命都要面對的名叫死亡的終極問題(而他說沒有什麼不是物理的,這句話究竟有什麼意義呢?難道死亡也是物理的嗎?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物理的,難道我們可以強行說所有問題都能用一種物理的方法找到答案嗎?究竟要如何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又如何解釋所有并非理性的感受和所有矛盾的情緒呢?看完電影之後想了想覺得缺少足夠信息追問理論上的答案很容易走入窄路,不如冷靜下來多學點東西)

想到朋友講的覺得電影不是最欣賞的一種媒介(感到後悔,昨天在書店沒有買下一本詩集)現在逐漸感到認同。雖然我們常常把導演當成作者,ta卻無法完全掌握最終的成品。用影像講述的故事在台詞之外還有太多視覺上的細節,卻和小說中精心挑選的每一個字不同,更像是一種剪貼畫。之前考慮過電影對我的意義,覺得或許是能更好的被生活中的細節觸動,以及看出不同元素中隐藏的連接而感到有趣。但是這部電影并沒做到這幾點。可能還是不習慣美國人看世界的方式,在超市和糖果色誇張設計的食堂中暫時失去自己吧!

進入房間,房間是内部,在同一個房間裡的兩個人達成一種約定…

所有發生的事都可以用台詞推進下去,人物并沒有體現出作為電影人物的特質。(比如他問,為什麼父子兩個都要站在屋頂上用望遠鏡呢?明明在窗口的視野沒區别。 不過望遠鏡的部分确實讓我想到了jerry的二哥)

總之沒想到什麼理由可以推薦這部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