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問題,高強度的争吵令人頗感疲憊,最令我困惑不解的是郭海波為什麼不帶着女兒離開,如果愛女兒,便不必讓她忍受自己曾遭受的苦痛,又或者沉默地在女兒身旁,折磨母親的同時也讓母親折磨自己是她不得已的選擇。樓上鄰居女兒和主角獨白的片段有些刻意。長期不平衡對抗和最後揭秘的方式讓女主角一直保持沉默,使這種争執奇特且單調,過早奠定了母親性格行事問題背後是過往惡行的事實。

再說意義,母女三代的關系,讓人想起那個典型的“父母皆禍害”的改革開放初期的殘忍論斷,但一定程度上本片描述的母女關系是典型的。在這個家庭,男性是缺席的,但男性及其在傳統中國家庭中的殘象卻環繞着三位女性。超脫傳統并狠狠地離經叛道的海波心中的渴望卻也是希望一個完整幸福的傳統家庭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和電影的社會隐喻挂鈎,越是乖張的反叛,其背後一定意義上卻又是對缺憾之愛的渴望。被特殊年代摧殘的一代人的子女呼喚着的事物,正是他們宿命般抗拒的所在。祖國和女兒與家庭同構并被反複強調,台灣人尋根的對立面是一個破碎的三代家庭,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其他要素,整體勾勒起新時代東北地區普通城市生活的樣貌。

東北地區,春潮中往往帶着大量的流冰,從而容易造成水災。但春的到來無疑是對漫長冬日堅冰的沖擊,這股力量越過門檻,掃平原野,沖出學校,讓兩個女孩來到大河之畔,感受這股強大的潮湧。幸福和痛苦一樣,每個人的都不相同,但或許在這股春潮中,随着情緒和陳年的苦悶沖破牢籠,人們直視充滿着無奈的過往,夾雜着痛苦的幸福終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