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那些令人不适的視聽,如果創作者是因為菜而讓你不适,那麼他就是失敗的;如果他本來就以讓你感到不适為目的,那麼他就是成功的。《深海》中是兩者兼有。
2.對比《哪吒》,餃子是《魔童降世》成功後給你端上來《魔童鬧海》,田曉鵬則在《大聖歸來》成功後一發财就任性,一意孤行般地交出《深海》。前者要對得起觀衆,後者要對得起自己。我這人頑固,更偏心田曉鵬身上有不弱的“作者性”,尤其體現在畫面(不是簡單燒錢,有劍走偏鋒的花活的)。餃子是項目經理,帶一大批員工們浩浩蕩蕩幹工程的;田曉鵬則有一顆想當匠人的心,隻是境界未到。我網友說田曉鵬“心比天高才比紙薄”,我倒覺得他真正缺的不是才華,而是意識。好的叙述不誕生于任何秘訣,隻必然來自創作者的自省。田曉鵬沒hold住自己想沾的議題,也顯然沒想清楚這個故事到底該如何才能成立。(《哪吒》對“反建制”的擦邊也不成立,擦邊地緣政治成立了不過缺乏縱深且吃相難看,但人家完全是商業大片可以不吃議題,《深海》的位置則非常尴尬)
3.對比宮崎駿。哈哈,竟敢對比宮崎駿。确實想臨摹出《千與千尋》的殼子,足夠有野心,可惜沒學來我很在意的“陌生化”,也不用提其它一些要點了。更何況,《千與千尋》的裡子可是整個“日本”,咱這邊有哪個創作者敢把“中國”當成作品的裡子?(題外話,當初沒給《千與千尋》打五星是因為盡管它的裡子有那樣無與倫比的意義,但它的殼子确實跟《深海》是同一類型,其實不難完成的,更多用于招人喜歡吧。宮崎駿晚年做出《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就抛掉殼子隻要裡子了,真就不被喜歡)
4.兩年前有位故人陪好姐妹在電影院看了《深海》,出來跟我吐槽不懂好姐妹為什麼哭。故人還是太聰明了,不會被小聰明騙住。不哭的确是對的,因為先玩叙詭後煽情的文本結構本來就是意圖明顯的騙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