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喜歡看這個類型的韓國電影,風格有點類似《摩加迪沙》和《交涉》,雖然其間也會摻雜一些戲劇化的情節,但總體來說都展現了很強的寫實感。看完以後的第一感覺就是,很符合那個時代在那個地方的韓國外交官的真實狀态。

《摩加迪沙》的故事背景是90年代的索馬裡,《交涉》的時間背景是前些年的阿富汗,《非官方行動》則更早一些,是1988年漢城奧運會前夕。

這三部影片講的都是在戰亂動蕩地區,但外交人員所面臨的狀況則各有不同。

在索馬裡,是因為對形勢的盲目樂觀和誤判造成了深陷困境,然後跟原本不共戴天的朝鮮同行一起克服各種困難,最終脫困回國的故事。那時候蘇聯解體冷戰終結,在世界的目光從推倒柏林牆東西德國合并之後,逐步轉向了東方的朝鮮半島,期待同樣一個民族被冷戰造成對立的兩個國家能否像東西德國一樣出現什麼奇迹。所以那個時候同樣身處戰亂地區孤立無緣的南北雙方外交官,都有了一些對相互之間關系自己的理解,并敢于邁出理性合作的一步,這也是《摩加迪沙》最感人的亮點。

在前些年的阿富汗的營救行動的緣由就有點扯了,懷着傳教心态的狂熱基督徒跑到遍地伊斯蘭極端勢力的阿富汗去玩火,怎麼看都覺得這幫人有點咎由自取,然後還得浪費寶貴的外交和公共資源來解救他們。雖然此時韓國ZF比起索馬裡和黎巴嫩時代硬氣了一些,但這種自讨沒趣的行為很難獲得更多的認同,甚至在韓國國内也有一些持保留态度的聲音。

本片的背景是黎巴嫩内戰時期,漢城奧運會開幕在即,當時執政的還是軍閥出身的全鬥煥,在軍政權時代橫行一時的安全企劃部淩駕于ZF其他各部門之上,雖然都叫部長,但其他部門的部長遇到安企部部長是必須鞠躬行禮的。然而那個時候韓國的外交在國際上則确處于一個很沒存在感的狀态,外交資源及其有限,很多時候就是講話沒人聽辦事得靠錢,還得看美國ZF的臉色。所以才會出現外交官被綁架一年多不了了之的奇談,而且在營救的過程中,本國ZF除了能提供一些資金支持以外,所借助的外部力量更多來自于美中情局和服務于美外交體系的承包商以及合作的武裝組織等。

但韓國電影有個隔壁無法超越的優點,就是可以直接把自己ZF那種對外無能和對内驕橫的完美結合毫無暴留的展現出來,那些老戲骨飾演的那些又當又立的高官例如安企部部長和秘書室室長等人,簡直就跟那個時代官員本人親自出演一般,真實的不能再真實了。

影片最後李敏俊回到韓國的時候,正趕上萬衆矚目的漢城奧運會召開在即,他的事迹幾乎已經被遺忘,來接他的恰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出租司機,但就是這樣不起眼的外交官和出租司機以及他們的挺身而出,才是國家和國民的希望所在。

影片雖然在立意上不如《摩加迪沙》,但比《交涉》強不少,劇情也緊張刺激不拖泥帶水,可以給7~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