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 原作與複制品

透視法使萬物彙集在觀者眼中,宛如燈塔射出的光束,隻不過光線并非向外射出,而是讓表象攝入眼中。我們的藝術傳統則把這些表象稱為現實。透視法讓眼睛成為了可見的世界中心。但肉眼每時每刻隻立于一地,必須帶着它穿行,才能觀看整個世界。照相機的發明讓一切發生了改變,表象得以穿梭在世界之中。因此,我們再也無法想象世間萬象都應該符合規律的彙集在唯一的中心了。Eg.《持攝像機的人》

繪畫與建築物融為一體。人們在建築裡的生活築成建築自身的記憶。畫的獨特性也是所在地獨特性的組成部分。聖像畫的地點也為它确立了意義。

藝術的可能性隻有在除掉其虛僞的神秘和強烈的信仰感後才會露出真相。信仰感總是與經濟價值聯系在一起,卻打着文化和文明的旗号。

照相機使藝術品傳播開來,因此為作品增加了潛在的意義,但同時也摧毀了原作獨一無二的意義。

繪畫本身最重要的特質是它的圖像是無聲的、靜止的。它好比是一條時空隧道,把你觀看的這一刻,與它誕生的那一刻連在一起。同時,有些東西以超光速穿越而來,質疑着我們對時間本質的感知方式。正因為繪畫是靜止無聲的,也因為繪畫的意義不再禁锢于自身,變得具有傳播性,才使繪畫的意義能被輕易篡改,用它們去支持與其本來意義,相悖甚至大相徑庭的論點和觀念。最明顯的篡改方式是利用動畫和聲音。Eg.運動鏡頭、解說、音樂和節奏

另一種篡改方式,幹擾信息。(類似銜接、蒙太奇、剪貼報

視覺語言用以描述或重建我們的經曆,而抑制我們這一直覺習慣的東西,正是圍繞着藝術的那種虛僞的神秘化。比如依靠複制技術印刷的藝術圖書,上面的圖像一般通俗易懂,但上面的文字讓人摸不着頭腦。大可作為語言的一份子的圖像,卻被藝術家們嫉妒地看守在封閉的小圈子裡。

Ep2 裸像與女性

男人渴望女人,男人觀看女人,女人注意着自己被他人觀看,從很小的時候她就被教導和說服,要不斷地審視自己。

赤身裸體是回歸自我,成為裸像則成了他人觀看着的裸體,而非自我……裸體是衣冠齊楚者們觀看的景觀……她們裸體并非生來如此,而是因為你的觀看才脫的一絲不挂。

因為鏡子是女人愛慕虛榮的象征,這種解釋讓男人的虛僞顯露無疑,你畫裸女因為你享受觀看她的感覺,你讓她手握一面鏡子,又稱她貪慕虛榮,你從道德上譴責她們赤身裸體,又把她們畫下來供自己欣賞。(這與聖經中懲罰女人的故事不謀而合。)

大多數裸體油畫都是,畫家滿足男性收藏者喜好的訂貨,收藏者們在偷窺和審視中獲得樂趣。她們的裸像是另一種形式的衣着,而她們永遠都褪不去、回歸自然的裸體。她們脫去衣服,和她們穿着衣服一樣正式。那些沒被評成美人的,就是醜的。被選上的人都将受賞。獎賞就是被人擁有。換句話說任人支配。

(裸體女人的)表情和神态極其相似,這是一種故作姿态的妩媚神情,她知道會有男人要看她,盡管她不清楚到底是誰。誠然,有時畫裡還有一位男性情人,但畫中的女人不常直視他,她不看那人,她的目光穿過畫面,投向自以為是她的意中人的觀看者兼收藏者。

不畫女性體毛的傳統,具有同樣的效果。體毛代筆着性能力和激情,隻有把女性的激情降到最低,才能讓觀看者享受到主導性事的快感。

這些畫到底在歌頌什麼?是我們從前認為的女人嗎?還是男性偷窺狂?性欲隻是在畫框裡嗎?還是出現在畫框外?

但是一個女人自己的形象,完全是别人塑造的。但是男人們的形象是世界塑造的,是世界回饋給他一個自己的形象,因為他在世界的中心,女人則以男人為中心活動,并把男人作為評價自己的标準,由于他活在這個世界裡,并且女人本質上隻能依賴他人。

EP3 财産與藝術

畫展示财産,也成了财産。美術館好比宮殿,也像是銀行。

歐洲油畫則服務于财富,它歌頌的不是世界的秩序和規則,而是購買力,處置權和所有權。

有種類型的油畫,專門歌頌商品,這在藝術史上從未出現過。商品成了這些作品的主旨,吃是一種享受,但這些畫不能吃,他們展示了一些别的東西。首先是藝術家的手藝,其次是所有者的财富。

有類畫沒有直接歌頌商品,它們記錄了一種優越感,以擁有而生的優越感,那些開得了宴會、買得起牛馬房子的人,把他們每代人的肖像都挂在牆上,用繪畫來歌頌世代傳承的權力和财富。(體積、質感)

當他們買下,古典神話就成了一種特别的知識,專供特權階級使用。這些作品能讓他們代入自身,以此顯耀古典的美德,做出古典的姿态。

歐洲油畫文化,在成為他物之前,就是一種歌頌私人财産的媒介。油畫的傳統,從某個層面已經被永遠地打破。廣告取代了它的地位,看一眼就讓我們想去擁有它。

EP4 廣告與藝術

廣告,鼓勵消費社會中的每個人改變自己和我們的生活,通過購買更多的東西、說服我們買更多東西,讓我們在某些方面更富有,即便花錢消費會讓我們變窮。廣告說服我們去改變,通過展示那些顯然做出改變的人們,讓我們産生羨慕之情。被人羨慕的狀态,是頗具魅力的。而廣告就是生産魅力的過程。魅力應該比表面上看到的更深刻,但它完全由表象決定。

魅力是為了那些自信有魅力者存在的,要麼說得準确點,是為了那些不能接受自己毫無魅力的人存在的。

(場景、興趣、物品、姿勢、威望的象征、手勢、愛的信号)廣告和油畫常常使用相同的手法歌頌事物的某些性質,展現許多相同的理想,它們都關乎于同一個主旨,那就是“你擁有什麼 你就是什麼”。他們的目的和效果,雖然大不相同,油畫表現的是主人已經享有的東西——他的财産和他的生活方式,鞏固了他的這種擁有感,油畫确認了他自己就是他現在的樣子。油畫從事實出發記錄他真實的生活。而廣告倡導一種我們渴望的生活方式,或它認為我們所渴望但還未實現的生活方式。廣告畫暗示我們隻要買了它提供的東西,我們的生活就會不同以往。

但是要得到聲色犬馬的生活,我們必須有錢,所以廣告也關注我們對錢的焦慮。敦促我們相互競争,這樣才能賺得更多。

廣告創造一種幻覺,就是一個人的消費力與他的性能力有直接關系。

廣告一邊給我們承諾一邊又威脅我們,他玩弄我們的恐懼,被人看不起的恐懼、沒人羨慕的恐懼。它暗示着你并非就是你自己,又通過承諾你的夢想來安慰你。夢想背後,是很多以制造夢想維生的人的生活。(黃昏的夢、肌膚的夢、遠方的夢。)

廣告為想象服務,但也有副作用。因為廣告要我們覺得自己是世界中心,用它的語言能解釋一切,簡言之,廣告是一種哲學體系。廣告賣的東西都是平常無奇的,因此它們就必須變得有魅力,通過介入某種交流。(銷售一種态度、一種生活、一種文明,文明的最高程度是獨立自我。)

廣告與新聞的夾雜混淆着現實——所謂廣告的夢中世界與現實世界(災難新聞)之間沒有任何交流,它們之間的差異超出人們的理解,除非用國際政治視角看問題。

包圍這些海報的是什麼? 圍住油畫的是金色的畫框,不論畫裡畫外,都象征着擁有者的财富。包圍廣告畫的是什麼?正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城市貼滿了能買到的産品海報,貼滿了邀請着我們的夢境,但它們卻把當下的我們排除在外,在海報背後隐藏着我們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