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歡。看影視藝術我一直有很強的審美偏好,哪怕一個作品的故事性并不強,如果它的畫面足夠有張力,我也會津津有味地看完并不覺得無趣。從這個層面來說這部紀錄片在我這裡就是完美的。最近發現自己偏愛定住不動的鏡頭,有一種冷峻的觀察視角,而之前因為讀到黑膠唱片的所謂“質感”其實隻是比數碼音樂不清晰,以至于一直對“複古”感到嗤之以鼻,雖然喜歡黑白電影和默片但隻是因為故事并不覺得他們的畫面勝如今的電影一籌。但這部紀錄片膠片拍攝、有些失真色調溫暖暧昧的正當性畫面非常令我着迷,他們拍攝的火山遠比BBC清晰高清的鏡頭讓我震撼和着迷,大概是現代技術的發達會讓我懷疑是合成特效之嫌,并不覺得新鮮,而那種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攝影條件配上無比瑰麗的自然景觀就會有一種“夢核”的即視感,大概是質樸中的鬼魅?(我什麼奇怪的比喻)小小的人穿着防護服穿梭在火花般綻放的岩漿裡,我承認主人公所說的火山比大海更瑰麗。很想知道主人公是用的什麼膠片相機,也想搞台來玩玩(雖然我知道這和設備的關系不大)

其次便是影片講述的這個故事,我看的宣傳賣點是兩位火山學家之間的愛情,我對此并沒有太大的感動,雖然我承認他們是天作之合。可能處在這樣特殊的時期,我更加重點關注了他們身處戰亂之中為自己找到确定性的方法——面向永恒而偉大的自然,然後遠離平庸的人群。很有意思的一種解決方案,我想我也會試着走向群山或大海,(之前出去旅遊更加傾向于欣賞人文風光)不知道屆時是否會對這部影片有更大的體驗。

這部作品走向公衆仰賴于他們的記錄,喜歡男主人公在裡面說下的一段話:“看看我們人類在火山的力量下顯得多麼渺小,我們唯一能夠流傳的東西隻能仰賴書寫、訴說故事以及攝影。”以及夫妻倆最後的時光在于去各地最危險的火山拍攝其威力和帶來的嚴重後果以為政府帶來警示,一對不願意進入人群的伴侶最後用自己的影片救了無數人的性命。“記錄即力量”,無數作品像我彰顯這句話的不證自明,看這部影片是我足不出寝的第七天,沒有什麼是确定的,沒有什麼是可以由我掌握的,也許,除了書寫,除了記錄,别無他法。

我很喜歡的一個藝人曾經在綜藝裡被夥伴問到下輩子想做什麼動物,他說這一輩子實現了他的夢想,很多想法很多事情都達成了,下輩子就做隻水母吧,随意識在海裡飄蕩,這輩子已經很精彩很用力了。而主人公在影片中追逐着火山,在鹽酸湖裡劃船,用火山灰的餘溫煎雞蛋,希望死去的方法是坐着獨木舟順着岩漿滑進火口。他說經曆了那麼多事情,他好像已經活了一百多年。

我也已經在這個地球上存在不少年頭了,尚沒有膽量說出上面兩段類似的話(笑)。我的前十八年被應試教育捆綁在學校裡,後面幾年又被流行病和其他東西限制,我的人生空乏,哪怕因為饑渴而去讀和看很多優秀的作品,也不過是用别人的異彩紛呈去充斥我的蒼白。但我決心也用這輩子剩下的時間去經曆去記錄,昨天看的另一個紀錄片将紐約,主角說她不是為了幹淨而來的紐約,她來自一個幹淨的地方,她不是為了舒适和安全來紐約,她也來自這樣的地方。她來這,隻是因為這裡是紐約。也許我帶着年輕的輕狂和理想主義也這麼去想我的人生,我來此不是為了度過安穩舒适的一生,我來此是因為這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