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加林,無法用“渣男”“唯利是圖”去形容他,改革開放年代,有太多無奈與委屈,他身上有作為人的多面性、複雜性,不能用簡單的好人、壞人去評判,單一的詞語評價會削弱“高加林”身上的厚度、深度。

在特殊的年代,夾雜着特殊政策(知青下鄉,右派,文化大革命,高考恢複)太多人的命運在此期間變成時代下産物。

當所有條件解放時,青年人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渴望闖出一片天,試圖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糟糕的現狀環境。

高加林練習賣馍那段兒,讓人看了五味雜陳,要說他脫不下孔乙己長衫是絕對不對的,更多的是不知道怎麼化解所付出的努力和此時賣馍的結果,他試圖說服自己,接受結果繼續留在村裡。
他并不喜歡巧珍,選擇她源于當時的情況以及确實真心實意對自己好,兩個人最後沒能走到一起,本質不是一路人,高加林無法接受靈魂觸碰不到一起去的另一半(确實像編劇說的,很少有男演員願意接觸這麼不讨巧的角色,更何況長得好看的男演員)

挺讓我和我朋友驚喜的是,曉哥很遵循人物角色邏輯,不會特意神話角色的高光(簡單的說就是努力萃取角色“讨喜”之處進行放大演繹,以便于觀衆對于角色洗白,這麼做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會失去角色本質)

視角轉到高加林教書,我以為他妥協,氣餒,但沒有,他給學生上課依然充滿信心,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染學生,讓學生走出去,上課時高加林繪聲繪色的描繪外面的世界,講到上海時,高加林的眼底由明亮轉為暗沉,此時我覺得他還會東山再起,心中的一團火也并沒有熄滅。太多的不甘心,換誰也甘心不了,明明是有機會與才華,為什麼會失去?

劇中最喜歡
1️⃣沒有強行大圓滿,人物雖然是主角到沒有任何高光,高考替考得到應有的懲罰,高加林說出:被偷走的人生拿什麼還還?能還回來嗎?是的,被偷走的人生,為什麼還要用聖人視角來去原諒呢?

2️⃣高加林大聲的喊出文章被發表(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用語言來表述,看到這段還挺激動)

看完《人生之路》其實挺想看原著的,我知道影視劇會削弱原著中苦澀與無法言喻的無奈,所以這次并沒有讀原著,可能哪天想看了在看
因為之前看《人世間》,所以選擇讀原著,但實在是太苦,太苦,苦到好久出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