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經紀人》第二期,朱亞文和經紀人一娃面臨目标不統一的問題;張雨绮因私生活曝光問題遭遇職場困境;喬欣和經紀人浩浩站在職業生涯的岔路口,艱難抉擇;琪仔在工作任務大于工作能力的壓力下,崩潰大哭。
《我和我的經紀人》不僅生動地展示了經紀公司的運作過程,節目中四位經紀人的工作狀況還真實地回答了不少觀衆“我能在職場中活成什麼樣?”“我該怎樣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的困惑,乃至有豆瓣熱評指出,“中國沒有好的職場劇,卻有好的職場綜藝”。
職場作為觀衆十分熟悉的領域,擁有龐大的受衆基礎。但目前,國内的職場劇卻讓《我和我的經紀人》以“綜藝”的形式扛起了大旗,不可謂是一種諷刺。
雖然,國産職場劇的“沒落”并不是一天練就的,但是國産職場劇從雛形起,便一直無法擺脫各色情感、倫理元素的疊加,乃至國産職場劇總是沒法講好受衆最廣泛的職場故事,反而淪為披着職場外殼的懸浮劇。
更真實、更生活、更殘酷,《經紀人》竟成最好“職場劇”
2017年智聯招聘發布的女性職場現狀調查顯示,國内女性就業率達73%。相較于其他現實題材,職場劇作為展示不同行業的一面鏡子,不僅擁有龐大的受衆基礎和市場潛力,還契合了國内主流群體的社會心理,極易引起觀衆強烈的代入感。
不過,優秀的職場劇應該是“職場”與“劇”的結合,既聚焦了該職業的生存法則,帶給觀衆高質量的行業新鮮感,還能戳中社會現實,更容易獲得口碑熱度的雙豐收。然而,目前,國内大多數職場劇的行業細節卻嚴重“失真”,接連帶給觀衆“環境假、同事假、主角更假”的三連殺暴擊,更不論專業氣質。
而《我和我的經紀人》盡管隻是一場真人秀,但節目中,不僅涉及了藝人和經紀人之間的合作關系,還展現了經紀公司的運作過程和現實困境,其中不乏重要且敏感的議題。
節目一開場,楊天真便帶着公司的核心團隊将手下藝人的情況及問題過了一遍,朱亞文的形象定位在“荷爾蒙”和奶爸之間遊走;張雨绮因私生活曝光影響獨立女性人設等問題,既談到了觀衆感興趣的點,也回饋給觀衆最真實的答案。
第二期,朱亞文更是犀利地指出,你能夠挑選喜歡你的人嗎,難道演戲是為了讓别人喜歡自己嗎?白宇也提出,綜藝過多的曝光量,可能會讓觀衆看你的任何一部戲都會跳戲等,道出了不少觀衆的心聲。
除了展現經紀人的日常工作外,《我和我的經紀人》還揭露了職場殘酷的一面,節目中,即使是呼風喚雨的金牌經紀人,也會遇到工作困境,而大boss楊天真也沒有所謂的主角光環,反而淚灑現場,講述自己被人誤解的壓力。
《我和我的經紀人》從開會、談話溝通、工作安排、跟進任務等細節,挖掘出職場表現、公司運作、人際關系等看點,不僅展現了經紀人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職場狀态,還讓觀衆感受到了真正的職場氛圍。如浩浩面臨職場生涯的艱難選擇,琪仔面臨工作壓力過大等問題,讓不少網友感慨,像極了初入職場的自己。
正如楊天真所言,“我們有很多東西不能拍,比如真的跟客戶吵架這些沒法拍,但是但凡拍了都是真的,360度可能隻有20度能放出來,但是這20度沒有一分一毫是假的。”
《我和我的經紀人》用20度的“真”還原了一個較為真實的經紀人職場生活,不僅讓觀衆看到了這份看似光鮮亮麗的行業背後的艱辛與不易,還道出了青年人職場生活的困惑與拼搏。
從“情感”到各種“蘇”,國産職場劇步步失“真”
誠然,《我和我的經紀人》嚴格意義上并不能稱之為“職場劇”,但在和衆多僞職場劇的對比中,卻被不少觀衆封為“無冕之王”。可見,并不是《我和我的經紀人》節目太過真實,而是大多數國産職場劇太“假”了。
事實上,“職場劇”作為一個“舶來品”,是在港劇、美劇的影響下産生的概念。國内職場劇最初的萌芽——行業劇,尚未細分到職場劇的類别,國産職場劇便逐漸在偶像劇大行其道的年代裡,“揠苗助長”,成了“專業不足、情感有餘”的僞職場劇。
1987年,國内第一部醫療劇《希波克拉底誓言》聚焦醫療行業,通過超現實的表現手法探讨了生命和責任的話題。1992年的《編輯部的故事》将背景放在編輯部,但該劇的着力點是用一群帶着小市民心态的百姓的眼光去審視那個時代下千奇百怪的社會事件,意圖并不是刻畫真正的知識分子形象和真實的編輯生活。
千禧之年後,刑偵劇《重案六組》系列、《案發現場》,醫療劇《無限生機》《醫者仁心》《永不放棄》等行業劇均真實地刻畫了行業細節,獲得觀衆的一緻好評。不過,嚴格意義上,此類劇集的關注點更多地在于職責和道德上,并沒有聚焦職場話題,仍在行業劇的範疇中。
随後,偶像劇的“言情風”吹進大陸,霸道總裁和灰姑娘的情感糾葛成了熱門元素。2010年的《杜拉拉升職記》雖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國産職場劇,但是杜拉拉的職場經曆卻被“單純女人和心機女人争奪男上司”的戀愛套路沖淡。劇中不僅是外企的設定和現實中的外企相差甚遠,乃至于職場戲太弱,不少觀衆看完都沒弄明白DB公司的業務到底是什麼。
《心術》雖然拿下了8.1的豆瓣高分,但劇中第一集為了制造矛盾沖突,就出現了護士忘了讓危重病人家屬簽字、醫生手術前不檢查患者心髒狀況的情節,後續存在較多家長裡短的劇情。《離婚律師》《女不強天難容》《急診科醫生》等劇也都是同樣的情況,專業性不足,情感戲過多。
不過,近年來,國産職場劇中盛産的還是流量女明星擔任主演的瑪麗蘇戀愛劇,如《親愛的翻譯官》《談判官》《南方有喬木》《你和我的傾城時光》《創業時代》等。
而将瑪麗蘇達到登峰造極地步的職場劇一定是《北京女子圖鑒》了,劇中的女主陳可甚至可以和《冰與火之歌》中,人生的每一次動蕩皆與男性角色息息相關的珊莎.史塔克相媲美,或許《北京女子圖鑒》改名為“1個女人背後的11個男人”更為合适。
前有瑪麗蘇大行其道,以往隐藏在大女主劇下的傑克蘇也不甘示弱,号稱國内首部聚焦獵頭行業的《獵場》堪比“情場”,劇中男主角鄭秋冬的職場生涯,一路有前女友保駕護航,關鍵時刻有人生導師答疑解惑,輕輕松松登上事業巅峰,而職場戲如女獵頭獻身候選人等細節卻讓專業人士不忍直視。
我們的職場劇從出産就沒有擺愛情劇、倫理劇的羁絆,後期更是在偶像劇的各種“蘇”中迷失了自我,乃至劇中的情愛元素被無限放大,擠壓職場細節的生存空間,遠不如職場綜藝來得“純粹”。
行業是背景,戀愛唱主角,國産職場劇們如何進階?
《人生若如初相見》的編劇賈東岩曾指出,“我們的職場劇,基本還是親情愛情,職場反而可有可無,變成了随時可以換掉的外套。”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中國人似乎很難将工作和情感的關系分得很清楚,折射到劇集中,國産職場劇也很難拿捏好情感元素的占比。再加上,觀衆對情感元素的迷之熱衷,情感戲份總會成為職場劇的主角。
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職場的專一性和特殊性注定了創作者無法通過突擊模式在短時間内獲得足夠專業的知識,而國産職場劇的編劇們往往并沒有相應的職場經驗。知乎上“中國為什麼拍不好職場劇”的問題中,一個經典的回答便是:編劇都沒有上過班。
美國著名編劇帕梅拉•道格拉斯在《如何成功寫好電視劇本》一書中寫道,“要寫好一部犯罪劇集的劇本,編劇起碼要跑幾趟警察局,找類似情節的罪案記錄進行詳細分析和解讀”。
《我和我的經紀人》之所以能被誇為“職場劇”,正是在于節目中的每個角色都是活生生的職場人,發生的故事也是職場人經曆過的事情。國産行業劇中的《法醫秦明》《白夜追兇》能令觀衆信服,也在于編劇對于行業的了解程度。
而僞國産職場劇的編劇大多數都是職業編劇,沒有職場經驗,且沒有深入地了解過創作的行業現狀。即使是親自到媒體行業實習一年的六六也不能免俗,其編寫職場劇《女不強大天不容》與真實的報社運營存在很大的偏差,引來媒體記者的一片質疑;《外科風雲》的編劇朱朱,雖然攻讀醫學專業,但也沒有臨床經驗。
這些劇集中關于職場的細節描寫大多數是通過“憑空想象”,乃至鬧出了女記者冒着生命安全去采訪、醫生用剔骨刀修眉毛等笑話,更不論近年來網文小說改編的職場劇們,言情小說才是底子。
專業性不足的情況下,大多數國産職場劇的女性角色們總是在高跟鞋、走T台、耍嘴皮和談戀愛中來回,男性角色們則是家長裡短、情感糾葛什麼都管,二者的共同點都是是不好好上班。
“行業做配,愛情唱戲”,僞職場劇的女主大多數都沒有逃過與精英男主發生情感,并在男主的幫助下,一步步成長為“女強人”的套路,如《我的前半生》《北京女子圖鑒》《幕後之王》等,這樣的劇情反而是女權在另一種形式下的示弱,隻會讓職場女性嗤之以鼻。
相反,美劇《傲骨賢妻》為女性提供了平衡職場與生活的範本;韓劇《迷霧》凸顯了職場女性的自由選擇和新聞主播對于職業的堅守,二者強調的都是女性的自我成長,而非男性角色的救贖。
國産職場劇丢掉情感糾葛和倫理探讨的内核,純粹地探讨職場話題,才是真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