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老人,相互扶持,安享萬年,是美好的一生,深切的愛情。
“久病床前無孝子”
當一個老人病倒,另一個老人面臨的不再是正常的人生。讓工作的子女照顧不現實,讓護工照顧不放心,隻有自己能照顧。
照顧的過程當然比電影中描繪的更令人無奈與絕望,電影的鏡頭你隻看了一遍,可在生活中這些相同的行為不正常的生活正被一個本應正常的老人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重複着。但凡你親身經曆過長久照顧這種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你會感到你變了,變得莫名的煩躁,不願意回家,甚至陷入抑郁。
你們發現了嗎,老人病後,家裡沒有照見過一絲陽光,來訪的人走了以後立刻就把燈關上,這個家庭是灰暗的,人的心是絕望的。
病人其實不僅是身體上的痛苦,精神上也很受挫,病人沒有尊嚴,沒有作為自由人的尊嚴,沒有生活的質量。面對他人這整個家庭隻有沒有尊嚴的羞愧,而兩人相對的愛情從未變質卻變了味。
不過也很幸運,這個家庭經濟基礎不錯,不愁吃不愁穿,挑得起護工,就算這樣一個正常人也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何況其他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
很幸運,這位爺爺身體還沒有得嚴重的疾病,其實像這樣長久的照顧病人不僅辛苦,更重要的是晚上得不到充足正常的休息,經常會被病人鬧起來,這樣不僅導緻情緒不會精神不振,身體也早晚會被熬空。
關于深沉的愛,他與她直接當然是深愛,起初沒有疾病,他們生活安詳自在,後來有了疾病,他們之間相互直言無怨無悔,最後她病重,他甘于辛勞全心奉獻。可終于心有餘而力不足讓他慢慢決心和她先後離開這個世界,因為愛,不願她這樣沒有尊嚴地活着,痛苦的忍受疼痛;因為愛,不願她将來受不到良好的照顧;因為愛,他懂她真正想要的不是活着而是生活;因為愛,他不願沒有他愛的她他還苟活。
其實很多電影探讨過這樣的問題———疾病與愛情。這些影片的故事有很多相同之處共通之處,可見這從來不是生活中特例而是真切的鮮活的社會問題,是我們終将面對的現實。
《我愛你》以她精神病的生活開始,他鎖緊門窗打開煤氣緊握着深愛的人一起離開而結束。
他愛她,在她發病鬧騰時永遠守候永遠陪伴;在她跑出家時,他跑遍附近各地,見到他,她哭着喊“老公老公”,年邁的身體背着她,幹啞的聲音安慰她“不怕不怕,我們回家”;她想吃什麼,他願為她付出一切來滿足她。
影片隻看過一遍,她發病對他的折磨是千萬遍,他操的心是每一天每一年。
她發病時在别人看來毫無尊嚴,對她來說毫無生活品質。
《戀戀筆記本》以她艾爾茲海默症開始,他病情惡化,最終在同一晚他躺到她的床上牽起她的手一起離開而結束。
那個夏天,幹柴烈火,兜兜轉轉,再次相遇。他一生的守候隻願她回頭還能找到她,一生的熱愛讓他們不敢忘懷,可她還是忘了。他給她講他們之間的故事,隻願她突然記起來的幾分鐘裡和她跳一支舞。
影片裡的故事隻講了一遍,他講了千萬遍,他與陌生的她進行重新“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千萬遍,他等她清醒的那幾分鐘千萬分鐘。
她在無記憶時生活裡缺少愛缺少光明。
《愛》以她中風癱瘓開始,他先用枕頭捂死她随後自己也跟她而去而結束。
他們生活本該富足享樂,相互扶持,可病痛的突襲也沒讓他和她失去生的希望,他們還是那樣相顧直言無怨無悔。
影片裡照顧病人的瑣事隻重複一遍,他做了每一日每一年無數遍。
她在病重時,身體痛苦心裡靈麻木。
影片中這位爺爺的選擇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天天處在這樣高壓的生活環境,沒人精神還能健康正常;面對兩人毫無生活質量的活着,其實就是在等死;病人不可能康複,自己身體也愈加不好以後不能更好的照顧她,面對現實無可奈何。
所以為什麼不能選擇死亡呢?為什麼要抵觸死亡呢?
驚奇的發現死亡真的能解決上面的所有問題,其實一個人死亡就可以解決,但是因為愛,他們選擇一起面對死亡,看起來是一個人的決定其實是兩個人的心願。
當然在正該奮鬥的年紀不應該随意選擇個人死亡的安逸,真正的人生還沒有開始有什麼理由這麼快結束;在肩負沉重社會責任家庭重擔時更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死亡,這時候自己的死亡就是給愛的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就是對自己的責任随意推卸;兩鬓斑白時,趁牙口還好嘗盡美食吧,趁腿走得動路去遠方看風景吧,如果家庭幸運,享受天倫之樂或者隻是和街坊鄰居曬太陽聊家常又是多麼令人羨慕的生活啊!
所以不要輕易說放棄不要輕易嘗試死亡,死亡在最佳時刻一次就好。但是也不要抵觸這個人生常态,正視死亡笑對人生。
本來隻是打完星簡單寫個評價評論之類的一下沒控制住寫多了就轉到影評這來了,寫的目的其實就是抒發一下感受,感覺上來了一氣呵成感覺打着字沒有什麼邏輯,如果你看下來了,我隻有滿心的感謝和不喜勿噴的願望以及樂意交流的期待。
個人對這類影片很感興趣。
我的姥姥有精神病,七八年了吧,小的時候不懂事,小學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她突然就變成這樣了。現在依稀記着和她在床上玩鬧我玩不過她我就哭就耍賴的場景,我還記得有一次她買完菜人家沒給她找零錢,她又跑回去要零錢結果放學接我晚了我一個人站在那等她的場景,然後然後這一切就像一場夢境突然碎了。她就像變了一個人,我害怕這樣的姥姥,我不再接近她、甚至不太敢和她說話,甚至時常嫌棄為什麼我的姥姥成了這樣。
後來上了初中,感覺課業一下重了起來,我開始接受了這樣的姥姥,并且能和她快樂的相處,我的初中生活很快樂。可快樂的背後是姥爺的痛苦,我現在才明白其實當時的我并不懂事,我不會照顧人,我隻會在姥姥清醒的時候陪着她,她發病的鬧騰的一個又一個夜晚都是爺爺把我的房門關上默默承擔。可我已經被姥爺保護起來了我還是時常苦惱,姥姥要開煤氣,燒開水澆頭,把手伸進鍋裡,去廚房拿刀,拿水杯砸電視,把炒好的菜倒掉,故意到處小便,把鞋放進魚缸裡,拿凳子跳樓,爬窗台,往汽車地下鑽…以及時常會鬧騰的定期更換的行為(重複毫無邏輯毫無原因的同一串動作兩到三個小時不間斷直到累的走路摔倒)。我接受了這樣的她,卻覺得正常的姥爺對我關心繁瑣。
高中了,高一,我本應該更懂事一定呀。姥爺身體越來越不好,消瘦得厲害,他實在太辛苦了,白天要給我做飯帶姥姥走路,晚上有時還要承擔鬧騰。我把他對我的好當成了本分,我把她的鬧當成了習慣。
姥爺唯一的不好就是固執,自己身體不好卻不願意去醫院檢查,因為他真的好虛弱折騰不起了,因為他從小吃苦當兵堅強慣了,就用自己的意志硬抗,因為他害怕自己照顧不了我和姥姥了;他還不願意請保姆覺得浪費錢還照顧不好我們(就像影片裡,遇到一個合适的保姆太難了,感覺自己仁至義盡保姆卻毫不領情,不是親人還是難付出真心,尤其當摻入了金錢的時候)。在我們看來他是愚鈍其實是因為他正深愛着我們,他想用盡他所有的精力滋養我們。我記得小時候我磨牙,姥爺怕磨牙棒傷牙齒就讓我咬他的背,小時候他的背,沒有一塊好肉。
媽媽甚至覺得姥姥鬧爺爺病不請保姆讓我照顧會耽誤我學習,讓我回她那裡住(我活了多久就和姥姥姥爺住在一起住了多久)以此來強迫姥爺同意請保姆,現在想來我們健康卻冷漠,姥爺病重也奉獻。
說實話,照顧她和他的日子裡,我很不耐煩,覺得在家裡寫不了作業,耽誤我正常生活,剛坐下就被叫。可正常生活不就是在自己生老病死的過程中見證身邊人的生老病死麼?甚至我會有邪惡的想法,要是讓病重之人盡快死亡會不會減輕病人的痛苦和身邊人的負擔?為什麼不能讓願意的人選擇安樂死呢(瑞士有專門實施安樂死的機構)?
後來姥爺被查出肺結核,直接住院了,很遠的地方,住院那天我在上學,後來一直沒去見他,媽媽怕我被傳染也不讓我去。其實還是因為我好冷漠好不孝順姥爺,我甚至沒有主動給姥爺打過一通電話。
後來請了保姆,果然沒有了家庭的味道。
最後姥爺住院幾個月後身體好點了就鬧着回來,回家,不住院。(你會發現很多老年人都不願住院的,甯願從家裡離開)他回來了,傳染性還在,我從沒接近他沒有碰過他,從沒好好和他說話沒有一個笑臉,我沒有照顧他,我不知道怎麼面對他,我害怕,我…
就在待在家裡的3天裡他病情急轉直下,天天吃不下東西,整個人就是皮包骨頭,和他提過再住院,他說再抗抗。他自己上廁所的時候,我看到了,但沒有去扶他,我注視着他,我看着他摔了下去,不省人事,當晚送去醫院,搶救過來了,第二天住在ICU,第三天2021.11.1淩晨死亡。
我很後悔,那段最後的時間裡沒有照顧好他。因為他太無私奉獻了,作為一個黨員去年冬天還在小區門口為抗疫工作服務,作為一個樂于助人的人,熱心幫助街坊裡的每一個人,作為家庭的一分子,他傾情奉獻榨幹自己。我說這些影片裡他們的“一起離開”我很能理解,這是絕望裡的希望,黑暗裡的光明,兩個人近乎體面的結局。但我的姥爺,他好笨,他選擇一輩子無怨無悔到自己最後的氣力被抽走。
姥爺的手機被送回來了,我是最先拿到手機的人,我解鎖打開,是張被點開照片———姥爺和姥姥2021.5.1金婚紀念日的合照。這是他最後時刻看的…
我很後悔,我自私的本質。我隻顧自己的個人生活,不願被别人侵占時間,可這樣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
姥爺的葬禮上我沒有嚎啕大哭隻是在忍不住的時候流下淚來,我一直認為這種真情實感的流露應該在一個人的時候慢慢舔舐和感受。後來快節奏的生活有序起來,隻是保姆的不盡心讓我每每回家都很煩躁,以及時常回想起姥爺。
自此,我好像開始懂事了,我懂得“小時候,他們照顧我,長大後我照顧他們,隻是現在我隻能照顧她一人了”,我真心實意照顧姥姥,我也慢慢掌握她發病的規律,我和她玩陪她鬧,她也說她喜歡我,我不上學的時候白天陪她曬太陽陪她看電視陪她鬧晚上陪她睡覺。
同學說我愛宅在家,主要因為姥姥她離不開人,有我陪着我和她都放心;店家說我我居家,看我天天買菜以為是工作了自己做飯;有人說我孝順,其實孝順是由不孝的過往悔過的。
生活還在繼續,奮鬥還在路上,不知怎麼就寫到這裡了。長途漫漫希望自己不負期望,平衡好家庭與現實的責任,也希望看到這裡的你能有所收獲,希望我真實的經曆與感觸能引起你的注意和思考,希望世上的我們少些後悔多些實踐,少些猶豫多些堅定,少些自私多些奉獻,勇敢真切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