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劇透,介意勿看)
其實我覺得這部電影更接近青春成長電影,聰實的成長線占更重要的叙事part,隻是在聰實成長的這個部分裡面對愛的認知和實踐又占了大部分。
我覺得電影的主題就是“愛是一種美好的事物”,聰實和狂兒各自單獨相處的鏡頭都是藍色調的,陰郁的,尤其是電影第一個鏡頭狂兒的背影和聰實在觀影部的鏡頭,都是聰實和狂兒内心孤獨,疏離的直接表現。他們倆其實都不是能融入這個世界的性格,他們都有各自尖銳的,和社會格格不入的部分,狂兒是黑社會,他顯然和正常人生活不同,而聰實則是毒舌的嘴,他在KTV銳評黑社會各位大佬的歌聲,他剛認識狂兒就敢怼狂兒,他的性格底色絕對不像他的社會身份一樣純良。但是,聰實和狂兒在一起相處的鏡頭,無一例外都是暖色調的。事實證明,聰實和狂兒也确實是榫對卯,卯對榫一樣的契合。
不能忽視,整部電影都是在一個大前提下進行的,那就是聰實是一個正在經曆青春期的少年。聰實無論是在身體還是心理方面都在經曆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他會因為變聲期唱不出嘹亮的高音苦惱良久,他會因為老師讓學弟當他的替補就感覺被放棄,他對于身邊接觸的每一個人,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表情都感到不安,躁動,即使是父母。但是聰實在狂兒身邊就能感受到安心,放松,他對狂兒的态度是坦然的,他甚至願意告訴狂兒他因為變聲唱不出高音這個秘密,他毫無疑問是愛着狂兒的。聰實在與狂兒的愛河裡,感受到的是積極向上的力量,他能感受到愛的力量推着他進步,這也是聰實一再退步,願意教狂兒唱歌的一個重要原因。
試問在身心都發生着巨大變化的青春期,自己不願意向外傾訴,但又沒人來理解自己的時候,遇到一個願意全然包容和溫柔呵護的人,怎麼可能不愛上對方呢,所以當狂兒找上聰實,讓聰實教他唱歌那一刻,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聰實就是注定要愛上狂兒的,狂兒滿足了他在這個敏感的時期對長大的渴望以及不願長大的包容。
在這場愛的成長中,聰實是掌握絕對主動權的一方,這也是電影沒有“洛麗塔”式毛病的原因。聰實本身就是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的,聰實的父母愛他,老師愛他,同學愛他,親情友情的愛,他本身就是不缺的,他缺少的是一個開啟對愛的認知的機會。狂兒就是他的開啟愛的鑰匙。我覺得聰實應該比狂兒更早意識到他們之間産生了愛情的火花,在合唱部的老師提出歌聲裡應該有愛之後,讓他開始思考“愛”這個命題,觀影部的同學點亮他的思維,讓他意識到“愛就是給予”,而母親給父親夾菜這麼一個細節,讓他感受到愛的實際存在。聰實在這一刻沖破了懵懂無知,串聯起了他和狂兒的一切交往,最終指向正确答案,愛。
狂兒說聰實是“聰慧的果實”,至少在愛這個課題上,聰實要比他聰明的多,聰實發現自己愛上狂兒應該先與狂兒發現自己愛上聰實。狂兒的家庭狀況和聰實相比可以說是南轅北轍,狂兒是第三個孩子,有一兄一姐,父母并不和睦,母親随口取名“京二”,父親随手改名“狂兒”,狂兒在他的家庭中很難習得正确的愛人與被愛的方式,他長大成人走入社會,先當小白臉然後進入黑社會,他也沒有機會感受真正的愛,人生行至半途,他對愛仍然是迷蒙未知的,對于狂兒來說,聰實也是他人生感受愛的開始,有且隻有聰實未經雕琢的濃烈本真的愛才能沖擊開他封閉良久的内心。
聰實與狂兒之間的情感是複雜交織難以言述的愛。狂兒之于聰實,是長輩,25歲的年齡差距,他們之間隔着時代差距,狂兒也确實擔得起聰實長輩的責任,作為成年人,他知道對聰實最好的選擇就是遠離,所以他沒有猶豫的斬斷關系,他确如長輩一樣愛護聰實。聰實與狂兒也是朋友,他們在卡拉OK裡面一起準備比賽,互相幫助,一起進步,狂兒一直平等地對待聰實,聰實也努力跨過年齡的局限,自主地和狂兒來往。最終電影結尾,用《紅》來揭秘聰實與狂兒之間最“背德”的感情,即愛情。他們是相愛的情侶,是相伴的朋友,單說哪一種情感更多哪一種情感更少是絕對沒有答案的,但至少觀衆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聰實與狂兒之間的愛,絕不低賤,因為這濃烈的愛,聰實接納自己,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狂兒打開心門,感受真正的美好人生,愛之于人生是必需品。
說這電影麥麸真的是冤枉了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