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好的編劇要會給故事埋伏筆。看完《守護者們》發現了劇中的一大伏筆,原來在角色的名字裡,就已經給悄悄埋下了。就以顧仰山為例,顧:終其一生他都在照顧着他要守護的人們;仰山:終其一生他也在踐行着“俯仰無愧,護我河山”的誓言。他字士先,也用一生的時間,做到了“身先士卒”的家訓!

除了伏筆,一個好的編劇還要運用反差和轉折。而反差和轉折要用得好,就要用得出人意料!比如觀衆習慣了看孤膽英雄,咱就來次群像塑造;觀衆習慣了看門當戶對的俊田靓女,咱就用身份和形象的差異打破固有觀念。再到劇情的設計上,更是峰回路轉,跌蕩不止。

當故事進展到後期,久别的顧仰山和丁一為了共同的目标再次走到一起,而且這次是真的成了擁有共同信仰的夥伴。觀衆正為他們高興,以為故事的結局就是二人一起為了解放而奮鬥,餘生都并肩前行時。劇情突然來了個促不及防地急轉彎:為了拿到需要的東西完成任務,顧仰山不得不跟随其他國軍殘部飛往台灣。從此天各一方,歸期難料!

觀衆們知道,顧仰山此行會是兇多吉少,卻沒料到他這一趟,原本竟是可以避免的。當飛機起飛之後,顧仰山的老師才告訴他,他要的材料就在他手邊的包裡,早在起飛之前他就可以輕易地拿走了。故事之外的我們無法猜測這個“老師”的行為是為了自保還是别的什麼目的,但我們和顧仰山一樣,感到了驚愕、憤怒和無助。在那一刻,編導的這個“坦白”局,令人手足無措!

故事的結尾,暮年的丁一獨自坐在小院門前,聽到有腳步聲的他緩緩起身。觀衆們以為會看到一個同樣白發蒼蒼的身影走過來,兩人再互道一句:“好久不見!”可這一美好的願望,卻在丁一看清來人是幾名穿着制服的人時被無情地打破。若十年後,他還是沒能等到搭檔的回歸,等到的隻是那副承載了無數故事的眼鏡!這一筆反差和轉折,猶如一記重錘,砸得戲裡戲外,皆是心緒難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