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此打分相較于國産戰争片)拍照和開槍的特寫剪輯在一起很妙,都有“shot”之意,而本電影也是另外一個層次的“shooting ”,以小見大的平民視角,人命不如草芥,他們隻想活命,沒有像《金陵十三钗》那樣反複刻畫女性身體被玷污,來承載民族恥辱,也沒有像《南京,南京!》那樣塑造一個所謂有良知的日本兵,而是刻畫了一群想活下來的平民面對殺戮各自作出的選擇,以及伊藤這個出生在日本權貴家族的攝影師,他表面文質彬彬,遵循仁義禮智信,他給屍體堆上的狗喂飯團,也假惺惺地給完通行證轉頭就吩咐手下殺人,他說爺爺參加過甲午海戰,差點打到北平,戰後要回國拍電影(參考小津安二郎經曆)…他是知小禮而失大義的虛僞的日本人的典型代表,潑出的硫酸讓他露出了本來面目!最最最牛的是除了表層照相館的叙事,還有三層更深層次的隐喻,即相機裡的膠卷,攝影機裡的膠片,以及這部電影本身,導演告訴大家應該為了誰而拍,以及怎麼去拍。王骁太好了,面對刺刀那句南京話感覺是現挂的,就是演員自己作為南京人共同的心聲,也是代表導演說出來的“我就是一個拍照的”我要對準你們的嘴臉,拍出你們的惡行!最後把南京市民的日常照片置換成了帶血的底片,配合老金的畫外音,沒有一個中國人不會流淚,這是刻在骨血中的傷痕!對,我們不是朋友!吾輩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