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的形象是偉大的,他死後才是一個時代徹底的終結 這說明什麼?時代的終結在于思想的終結,而不是外部身份的終結!他是清政府時代最後一個代表!他雖然一生經曆太多時代動蕩 但是他内心的倔強和信仰一直未變!就像撫順交管所管理員說的:你向敵人谄媚,現在你為了生存又谄媚我…日軍軍閥笑他無知、中共悲其無知、連腐朽的紫禁城内宦官都可以利用他為他的無知竊喜(這樣他們就能名正言順地利用他生存下去)…然而溥儀一生信仰的是什麼?“我是大清的皇帝,我是中國的統治者,隻是時不與我…”

所以他在第一次被弟弟溥傑反駁道:你不是皇帝,城牆外的總統才是!時,無力又捶胸頓足!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被剝奪了唯一的自尊和信仰…這是他内心的第一道疤;

莊斯頓說:皇上是這世上最寂寞的孩子…說對了!為了一個脆弱的連幾歲的小孩都可以戳穿的傀儡身份,被迫放棄自由、放棄親人、放棄朋友、放棄尊嚴乃至生命…他的人生從3歲登基起就是個謊言,他被迫要維護這個身份,他死不掉,别人也不會允許他死…因為他是封建王朝沒落尊嚴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所以他選擇活在自己給自己編織的帝王童話裡,他的生活和信仰才能得到統一…這是多麼的悲哀啊!

所以他看着袁世凱下台直至蔣介石上位,他說:什麼改革、共和國成立,都是一個帝國取代另一個帝國。他深知自己跟其他統治者是平等的,恨自己沒有能力…

所以他走上複辟之路,他在婉容和太傅勸谏之時,依然一意孤行,就算是叛國被日軍利用也要再次争取統治一個國家的機會!(連從來就沒有自尊的一個人,何來民族榮辱感?用他的話說,中國背叛了我…他的民族感和自尊的扭曲早就深深植入心裡,無人可以感同身受)這次他為自己的信仰勇敢了一次…最終還是無法掙脫命運的囚籠,身邊最後一個人親人婉容也離他遠去…

他麻木了吧…可能自此他認命了,他麻木的簽署着叛國的合約,或許隻有活着做好傀儡的身份就像在紫禁城裡一樣才是他的位置,至少他保持了表面的光鮮(傀儡)

在被俄軍押回撫順看管所的路上,他又一次爆發決定輕生,然而在新中國的管制下,他不能,他要接受審判…他又一次陷入被囚禁被安排的命運中,他是戰犯嘛?他是!他叛國了嘛?他背叛了!那麼他這一生被擺布的罪孽又是誰背叛了他?所以他又一次做了“谄媚他人忠于自己”的選擇…

結尾,他重新以中國公民的身份買票進入紫禁城,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就像他第一次被趕出紫禁城時說的“我沒想到自己也害怕離開這裡”,一個做慣了囚犯的人,囚籠依舊是他的家…

這個千百年來被後人,或者是當時公民已經視為曆史古迹,旅遊觀望的紫禁城,old fashioned,在溥儀心中依舊是進行時…他曾經唾棄紫禁城,但是隻要他還活着,他永遠是紫禁城裡的天子…

所以他最後跟管理員的兒子說:我曾經住在這裡,我是最後一個皇帝…他坐在龍椅上翻出小時候藏起來的蝈蝈籠子,驚奇又喜悅給男孩看…就像回到小時候。

最後的最後他的身份是一個自由的新中國公民,這一生的動蕩起伏他自己跟自己和解了…他既不是傀儡也不是帝王,他回到了3歲前的世界,真正的自由了!

多年後認真看了這部電影,很邊緣。在尊龍演繹溥儀的表演裡經常出現一些很困惑乃至扭曲的表情…非常深刻…???????????????? 通過這部電影 更多的是去理解和感受一個人一個個體大過于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吧,這也許就是這部電影的悲憫之心,一種人文主義情懷!

PS:思想的解放是漫長的!同時思想的堅守也是彌足珍貴和最強大的人性之光!一切外部的幹預和統治無法真正讓“一個時代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