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杠聲明: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顯而易見,這部電影的主創斥重金打造了很多的“大場面”,試圖書寫屬于中國的大銀幕神話。勇氣可嘉,但執行力不足。

首先,我必須承認的是,這部電影作為“數年磨一劍”的商業大作,存在很多優點。比如說,很多大場面選擇實拍,一些儀式的呈現非常細節,血腥鏡頭毫不避諱,實實在在地拉進了觀衆與這個神話世界的距離。再比如說,開頭的攻城戲場面宏大,層次分明,奇觀的呈現絲毫不遜于任何好萊塢A類大制作,是當之無愧的“全片高光”。但遺憾的是,這樣的高水準并沒有延續到影片結束。

如果把拍電影電影比做成做菜,那麼《封神》無疑拿到了最上等的食材(影片的故事素材當中有很多可以展開深挖的地方;作為中國人的神話,文化認同度高),但菜肴的味道卻讓人一言難盡。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把“鋪墊”(而不是講好一個故事)當作是影片的任務。我知道主創的初衷很有可能并不在此,但是影片的整體的觀感确實很像兩個半小時的大型預告片。

個人認為,原因有四。

第一,影片的主線不夠明确。人物衆多,故事線龐雜,什麼都想要,但什麼都沒講好,主線故事中主角“姬發”的戲份甚至不如反派“殷壽”要多,後期更是淹沒在了紛繁的支線當中。而且,這些支線故事也沒有很好地整合進主線,更沒有與影片的主題呈現有太大的關聯,僅僅變成了推動劇情的工具。我感覺導演在下一盤大棋,但是在布局階段,他好像不清楚走在哪裡能夠占據優勢。

第二,情節缺乏起承轉合,像趕火車一樣從一個節點轉到另一個節點,一些需要交代和鋪墊的地方沒有做好,導緻每場戲更像是“完成任務”而不是靜下心來講故事。殷壽看到妲己就沒了殺心,人物轉折在三言兩語之間就可以實現,這樣的故事是機械的、流于表面的,而不是真正從人物和矛盾當中生發出來的。

第三,為了完成戲劇任務犧牲情節質量,有幾場戲完全是尬演。舉個例子,影片中有一場突出質子旅内部的矛盾(為結尾做鋪墊)的戲,但是給我的觀感就像是“商朝美式霸淩”。我們确實應該學習好萊塢的先進的電影工業,但是學習“美式霸淩”這種糟粕大可不必。

第四,台詞設計極其雞肋。合理懷疑編劇在讀《故事》這本書的時候是不是隻讀了一半,把台詞的目的當成了台詞本身?“我想成為他那樣的英雄”“我死也不會放過你”…角色的目的和心理活動不加任何修飾地從人物的口中說出,生怕拐一點彎觀衆就會不理解,生怕寫得自然一點觀衆就會看不懂。這樣的設計近乎完全抹殺了“朝歌風雲”這樣帶些政治驚悚色彩題材的嚴肅意味,更像是為了賺錢特意進行的一場搬演。

我理解,也許影片的劇情确實留下了一些可以深度探讨的空間,也許作為系列首部電影确實需要在“架構世界觀”和“講故事”之間做出妥協。但是,一部大投資、大制作的重工業巨制,文本(尤其是故事講述的方式)成為電影中最廉價的部分,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