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于公衆号:被掩埋的)
我在高中時候讀過原著《平原上的摩西》,距今已經近三年了,早已忘得幹淨,索性就帶着這種“失憶”的狀态去看了這個電影。
我必須說,很失望。
它對自己的定位不明晰,表現力很平庸,估計原著黨和路人觀衆都很難得到滿意。
而我是被穗子老師的安利騙去的,所以我一散場就給她發了“賠我電影票錢”的信息,并且答應再寫一篇推文吐槽一下這個電影。
(以下涉及劇透)
1 。平。
劇情平,情感平,人物平。
沒有倒叙,沒有插叙,沒有補叙,故事就從莊樹仍是個混球的少年時期講起,幾個謎語人在那裡無意義的嘀咕,對被宰的兔子莫名其妙的有個特寫,開頭的十幾分鐘還沒有這兩天看的美劇五分鐘的信息量大,極其拖沓,好不容易才拼湊出來了人物關系和故事背景。
然後在蔣不凡死後,屏幕上出現了極其樸實無華的一行字,說李斐父女消失了八年。
我等着看八年後會不會有什麼變化。
結果還是一套流水混賬。
哪怕加上了假肢砍倒變态醫師這樣惹人眼球的流血事件,也還是看得人索然無味。周冬雨在這一處的表演無疑是到位的,但是因為導演處理得平淡如水,這裡的爆發就缺乏說服力,生硬矯情,看似是火山爆發,其實隻是火山熔岩芝士蛋糕流出來點餡料。
2 。原。
增删的一些情節就涉及到了和原著的區别。正如我開頭所說我原著已經看完很久印象模糊,所以就不從細節上去比對了,隻說一些大方向上的問題。
原著雖然隻是一個幾十頁中篇,但是它的内容之豐富,為影視化改編提供了很多方向。
年代/懸疑/青春/cult……
這些元素也不是不能相融,《漫長的季節》就是絕佳的範例。
然而《平原上的火焰》呈現出來就是一個詭異的四不像。
作為年代劇,它的時代色彩很微弱。這方面或許有不可抗力,無法直接展現父母輩在特殊時期的一些糾紛,但是否可以給一些暗示呢,或者是改成同時代的其他矛盾困境呢?像現在這樣,請了幾個老戲骨就僅僅充當謎語人和背景闆——真的是最糟糕的境況,純屬浪費。
作為懸疑劇,它的節奏又慢如蝸牛,相關信息遲遲不出現,而且缺乏叙述技巧的使用,導緻沒有什麼懸疑氣氛。
作為青春片,男女主的感情突兀别扭,明明是青梅竹馬卻看不出熟稔,吻戲沒有一點性張力隻有尴尬,唯一的默契似乎就是放錢取錢還有去放火。放火作為一個重要的意象後面還會提到。
還有作為cult片,它也不夠血腥獵奇啊。
結尾的改編是我唯一覺得還可以接受的地方。這個結尾的好處穗子老師在她的文章裡面誇過了,我就不做贅述了。
3 。 火焰。
考慮到原标題的“摩西”應該不太好拿龍标,這個意象大抵是為了影視化的便利而被反複提及和強化的。
很荒謬的是海報上的這個字一開始被我看成了“火鍋”。
看完以後覺得,哪怕它就叫“火鍋”呢,還多一些黑色幽默。
開始時炖兔子的火為什麼要給特寫,兩個人為什麼要以奇怪的語氣讨論火,為什麼非要在平安夜去放火,為什麼給後面許多的火燒出租車的火燒麥稭的火以特寫……
我隻能找到一個答案,就是導演和編劇,像極了困于高中應試作文的學生,除了用反複的提及火焰的意象,來告訴閱卷老師,“你看,這是‘平原上的火焰’吧,我沒有跑題”之外,再無力表達自己。與之類似的還有南方的意象,也是無厘頭的出現,為了出現而出現,為了所謂的表達和所謂的主題。
這是一種投機取巧,掩飾這個片子内在的空無。
不由得想到了前兩年被群嘲的《燃冬》。聯系現在的《平原上的火焰》,感覺兩個人在接戲方面似乎是有想法的,但是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合作夥伴,還是……
都難以燃起他們期望的那一把火。
雖然說了這麼多批評的話,但是我不讨厭他們的嘗試。
期待,某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失憶之我忘掉原著去看《平原上的火焰》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