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依舊有着很強的韓寒式幽默和理想主義式的獨有風格印記,這種風格在這部電影的前半段依然十分明顯,但是到了後半部分,卻出現了一些改變,是韓寒想要對自我風格的突破的嘗試,隻不過這種嘗試,在觀衆這裡,沒有得到認可。

這次對《四海》有着很多不認可的聲音,但是我認為它還是有着一些好的地方存在着的。比如,影片中還是充滿了詩意的語言和台詞,以及大量對大海、小島的寫意攝影,對海上藍天中光線的捕捉,這些都構成了韓寒作為導演的獨特的電影美學風格。

影片的前半段是他以前所拿手的烏托邦式的理想環境,阿耀、歡頌、歡歌、紅塵、動兔等在南澳島上,沒有煩憂式的生活着,每天騎騎摩托車,比一比賽,晚上喝喝酒,吹吹海風,很是惬意。三五朋友,加上摩托車,便構成了這些年輕人的生活。

然而,這種烏托邦式的生活也随着影片中歡歌這一角色的消失而崩塌,這時影片的基調也不再如前面那般灑脫,而是有了生活的煩惱與負擔,留給妹妹高額的債務便猶如是當時海中的那艘巨輪,嗡嗡作響,給阿耀和歡頌二人非常大的壓力,二人隻能夠離開家鄉,前往大城市打拼。

這種面對着現實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本是那麼地現實主義,然而韓寒卻拍出了非常虛幻的感覺,二人到了大城市分開,各自掙錢,又都在能夠滿足對方的心願而努力着,沒到最後一刻都不肯告訴對方自己心中的秘密。

最後又是韓寒式的結局,少年回到了家鄉,重新開始了生活。無意中,這部電影,與《奇迹·笨小孩》形成了鮮明的兩面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