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裡》影評

前半部分将耳熟能詳的詩句結合背景,高級精巧地鑲嵌進時代裡,穩賺到觀衆的文化情懷;後半部分正叙,補充了安史之亂後的曆史,将結局主題以一種傳統忠勇的中式氣場收束,說為國漫開啟了一段恢弘如大唐盛世般的篇章也不為過。

相比于之前像直接粗暴地将動畫片搬進電影院裡的賺錢動漫,《長安三萬裡》中的蒙太奇既能豐富故事而讓“電影感”,又精準恰當,不炫技、不喧賓奪主。如果沒有各種正倒插部叙事的結合,便顯得單薄枯燥;如果沒有高适一幕幕閃回的關于和李白相撲的記憶剪輯,也不會在最後二人分道之時的苦那麼真實,那麼動人。

但是,我認為影片中李白被客體化了。動漫中人物的臉譜化是從電子屏幕到激光放映廳最至關重要的不同,尤其在這樣一個唐代詩人群像的電影裡,對于每個詩人的風格會貼标簽式的塑造,反而深化了刻闆印象。李白是角色扁平的典型,服務于襯托更符合傳統價值取向的高适。所有關于李白個性的描寫都可以用“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複來”概括。他,永遠是那個浪漫恣意、随性灑脫的李白,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深入内心的刻畫,一切都是對于一般人對李白印象的還原,其内在的行為邏輯和心理動機為零。是出于篇幅考慮,為了更全面的展示盛唐氣象,将曆史詳細呈現所作出的取舍?

我觀看時突發奇想,覺得李白的生活态度和《泰坦尼克号》中Jack的觀念很像,都是一種波西米亞式的及時行樂,活在當下的唯心的浪漫和勇敢的理想主義。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最後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認為可以從中提煉出一點現代的思想。李白年少成名,揚州城絢麗璀璨的煙花下得意盡歡的臉,也凸顯出高适周身的黑暗愈加無望,屢屢碰壁,籍籍無名,失落地輾轉。時隔經年,安史之亂後,高适迅速升官至節度使,而李白卻因跟錯人淪為階下囚。由此看同代人的time zone截然不同,取決于性格,但各有各的連綿與精彩。高适青年失意時一次次和祖輩的赫赫戰功比較而沮喪時一定想不到多年以後他的功績足以光宗耀祖。這是一個家族,不同代人的time zone。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永遠不能照搬别人成功的經曆,就算要素齊全,也不可能重演别人的故事,一個人隻有一種命運。所以為什麼要羨慕他人的高起點,觀望他人的機遇?做好自己,才是走向自己獨一無二,或早或遲命運的高潮的必由之路。

除此之外,如果我做導演,我不會讓高适在暗中請郭子儀求情饒恕李白。如果可以加一點高适屈服于政治的陰暗面會不會讓這個偉光正的形象更豐滿立體,内心世界有複雜的妥協會不會更深入人心?這樣,《長安》就可以算得上真正成為一部成年人的動漫了。

很喜歡電影的結尾,黃鶴樓被戰火摧毀,大唐氣象日漸式微。但是,盛唐的美如詩、如畫,那樣光彩奪目地存在過。于是,隻要還有詩,還有書,黃鶴樓便在,長安便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