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火神紀)

1.阿貴。

固執,憨厚,堅持,木納而怒力。

也許可以這麼說,這個人物是第一批出門打工的人們的一個典型形象。

從農村進了北京,找工作,去了速成遞公司。面試。新自行車。新制服。經理說了一句話:從現在起,你們就是新時代的駱駝祥子了,好好幹吧。

于是一群人圍在一張北京地圖上尋找很多年前的那些胡同和小路的蹤迹。

騎着新的自行車和那一段輕音樂,還有阿貴臉上的那種充滿希望和向往的笑容。

至少那時候我相信,阿貴來到一個屬于他的城市。陽光普照,汗水可以換來充裕的生活。一切顯得新奇而讓人興奮。

北京獨有的那種鴿子飛過上空的聲音始終貫穿全劇。在北京的上空盤旋。

2.會計們的算盤:七十塊錢和七十歲的男人。 

阿貴一個多月算下來,已經足夠錢把發到自己手上的那輛車買回自己的名下了。于是按照公司和他們的協議,找會計去。

會計算了一下,說還差七十塊錢才夠買回那部車。愛理不理的。轉頭跟人閑聊。某人要嫁給某男人。

可是已經七十歲了。七十歲怕什麼,有錢呀。說的也是,有錢,八十歲也照跟……

于是鏡頭定位在會計的那個窗前,兩個閑聊的背影和一個滿臉焦急的阿貴的臉。話題卻在七十塊錢和七十歲的男人中間遊蕩。

對白轉到現實社會。

阿貴見會計不怎麼搭理,于是說找經理。

找經理有什麼用呀?不就七十塊嗎?明天給你結。

果然是現實社會。會計是比較會打算盤的,犯得着跟一個愣小夥子較什麼勁呢?

這一段的對白和鏡頭交錯,很精彩。仔細琢磨一下基本上每一句對白都在反諷。贊。


3.單車上的記号。 

夢幻一樣的事情,這單車,很帥的山地跑車,還有一天就是自己的了。

阿貴很認真地在快成為自己的财産的單車上很仔細地做了記号,做一個小锉子很仔細地锉着。這一段的鏡頭隻有十三秒左右,然而我看得很仔細,比阿貴锉得還要更仔細一點。

蹲着;心無旁鹜;手上不停地锉着;眼睛睜着大大地瞪着;所有的人都走了,從阿貴身邊走過,有人打招呼,他扭頭随口應了一聲;又轉過頭,接着锉;用口吹掉上面的灰塵。

像是在呵護自己最心愛的寶貝一樣。

這一段我之所以看得那麼仔細,因為從那個人物的背景和性格上說,絲絲入扣。沒有半點摻雜的。也許有點可笑,然而正是這種可笑的性格使得這個人物顯得那麼可愛。

鄉下孩子。靠勞力賺錢。而這是阿貴進北京城的第一桶金。那種舉動跟在農村裡在一頭牛的身邊打個鉻印的道理是一樣的,這是吃飯的家夥,而且是我的了。

自行車王國。在多如牛毛的自行車中,原來有一輛是自己的,于是我也打上我自己的鉻印,那樣子也許就不會丢了。多美好的願望。

也許很多年前我似乎也是對自己的自行車也曾經這樣子呵護過。也許這十幾秒的鏡頭之所以讓我這麼多的感觸,不隻是阿貴的那種近乎是虔誠的表情,更多的可能是我自己本身的花仙子情結,跟回憶相關。


4.澡堂相關。 

去澡堂收快件。這一段頗讓人郁悶。

富麗堂皇。找張先生,服務員也不問清楚,稀裡糊塗地進了澡堂,洗澡。于是發生了争執。兩張委屈的臉相對,各執一辭。兩個人都有理,沒有誰不對。

如果确是說有誰不對的話,也許那個前台的服務員有更多的不是,也不問清楚找哪個張先生有什麼事,也許是因為裡面洗澡的張先生交待有人要在後面來找,于是很輕易地讓阿貴進了澡堂并換了衣服洗了澡。

還好争執的時候張經理出來了。說是他找快遞公司的,讓服務員把前台的文件交給阿貴送去。

這一段拍出來的效果頗有點牽強。這段戲的作用應該是承上啟下和轉則,從這裡之後阿貴的單車丢了以便開展後面的劇情,而阿貴也從一個踏踏實實的勞力者卷入小堅的生活中去。

這一段是必須的。然而實在牽強。

比如張經理是不是沒交待清楚有快遞公司的人來拿他放在前台的快件呢?比如張經理下令放人的時候,我還真有點感歎北京的生意人的大度,居然不收錢給别人洗澡。比如那個服務員明明看到阿貴一身制服進來找張先生居然不想到自己經理交待的事情而想到了正在洗澡的客戶。

然而不管怎麼說,這一段也有亮點。

阿貴的表情。焦急,不知所措,一再地強調不是自己想洗澡的,是澡堂讓他進去洗澡的。那個表情……然後情急而逃,那種反映。

輕歎,刻畫人物也許不用太多的筆墨,幾個鏡頭而已。

我之所以說這是個亮點,也是因為上面的那個原因,人物的性格拿捏得很好。

5.丢車。 

車終究還是丢了。

街道。從喧嘩到平寂。天色漸晚。發呆的阿貴。奔跑的阿貴。滿臉的落魄。被辭退工作。哭訴。滿臉凄絕。哀求。最終得到的是一個君子協定:找回車就讓他繼續上班。不過說起來也不像是君子協定,多少更像是在嘲諷。

北京的街頭有一個東張西望的阿貴。車如牛毛,找一輛山地跑車談何容易。

甚至因為找車,去翻看别人的山地跑車,進了派出所。經理的話頗有點深度,劃清界限的時候說:哪來的回哪去,你跟公司已經沒有任何關系了,别再煩我了。

6.十七歲的單車。 

小堅。十七歲。

單車,是阿貴丢的那輛。不過小堅不知道,他隻是知道父親答應給他買自行車已經很多年了,一直沒買,于是他狠下心來偷了家裡五百塊錢從舊貨市場買了阿貴丢的這輛車。

十七歲。多好的一個年紀。至少還有資本可以輕狂。

單車。在這個年紀。意味着父親的信用,在和父親争吵的時候;意味着朦胧的愛情,在和潇潇回家路上那種暧昧的表情裡;意味着興趣和休閑,在他們一群人練習單車特技的那種年輕人特有的蓬勃朝氣中。

有一組鏡頭是小堅送潇潇回去之後自己回家,一路上張開雙手滿臉帶笑的場景。頗讓人感歎。年輕真好,那是一種情不自禁的幸福感覺。

7.雜貨店。 

小堅和潇潇約會的時候在雜貨店打了一個電話。于是秋生長了個心眼。

阿貴跟蹤小堅和潇潇他們來到一個公園,趁兩個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去翻看自行車,确認是自己的那輛丢了的自行車之後推上就跑了。這一段有些想不明白,明明是自己丢的自行車,為什麼不上前去說明白呢反而像做賊一樣變成偷車的呢?

且不論這一點是不是合乎情理的,阿貴推着車飛奔,不時回頭偷眼望去,有點做賊的嫌疑。

8.第一次正面沖突,十七歲的沖動。 

還說是你的,偷沒偷車。

我沒偷車,車是我的。

幾個人圍住一個剛撞車的人,有點弱肉強食的味道。打,推,罵。最後車被小堅推走了,阿貴跟蹤。這一段頗叫人郁悶。圍觀的人們隻是圍觀,沒有上來幫忙打賊和或是勸架的。小堅那些從天而降的哥們和小堅一起,與阿貴對立。

沒有過多的争論,認定阿貴是偷車的賊;而阿貴也不曾如何争辯,隻是一口咬定說車是他的。

結果似乎沒有讓人有什麼意外之處。阿貴拼了命拉住車的時候那個表情依舊讓人産生一種強烈的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可是原諒我,那時候我突然想起幾句古話,比如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或者是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

阿貴從一開始就錯了。

為什麼一開始就推了車跑呢而不是上前和小堅說清楚,彼此商量一個如何解決的辦法,或者是直接去派出所報案,畢竟自己是理直氣壯的,車是我丢的,而我發現這車現在是他在騎,于是我來報案。

而小堅就算是用錢買的,買的是髒貨,其實也是犯法的。

然則裡面的這些人物似乎都是法盲,或者說年輕人都是這個模樣。

也許考慮一下阿貴的背景,也許在阿貴的家鄉都是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問題,而永遠不會去找先衙門的人來解決。這些也許構建了這個人群所有的反應,也算得上是自然的了。

9.丢車和偷車,本末倒置。

丢車,多少還有點被搶劫的感覺。

心有不甘的阿貴跟蹤小堅。晚上的時候把車子偷了回去。

于是丢車,被搶車,一下子成了偷車。

徹底的本末倒置。不過這樣的事懷發生在類似阿貴這樣人物身上多少也算是合乎情理了。畢竟隻是民工,沒什麼法律意識。而且年輕而沖動。

事情沒有解決。小堅又找來那些哥們去找阿貴。因為車子被偷的個體從阿貴的身上轉移到小堅身上。第二次沖突。

依舊還是那些對話。不過這次小堅們已經沒有上次的耐性了,群毆,搶了車就跑。

10.兩代人。 

這段很讓人感歎。兩代人的沖突。小堅和小堅的父親。

阿貴被打被搶了車之後,找到小堅的父親。于是兩代人的沖突就這樣子爆發了。

短短的幾分鐘。對罵,打兒子,兩個人似乎都有道理。成年人處理事情的方式終究比較成熟,今兒的事是我們的不是,推上你的車,走人。

這一段很有張力,而且緊湊,兩代人裡面所有的認同和不認同都出來了,老實巴交的小堅父親和沖動的小堅。

11.如此妥協。 

圍絞。還是那些對白。

車還是我的,車本來就是我的。永遠都是如此木讷的回答。就算一大群人圍着,依舊還是這樣子回答。

人分成兩堆,一堆拉住阿貴的腳,一堆拉住車,于是阿貴和車子一起淩空挂起。空中響着阿貴的慘叫。盤旋。

也許多少有點憐憫之心,沒有人再為難阿貴了。

一人一天吧,反正你也有理我也有理。

12.十七歲的天台。

似乎總有一個年紀喜歡爬到天台上去。

似乎天台的這個意境永遠是電影裡沒有辦法擺脫的場景之一。

落寞的小堅,一個人,沒有表情。

13.十七歲的胡同。 

下雨,不穿雨衣。等人。長長的胡同似乎沒有盡頭。

沒有對白。

就圍着那個懷有暧昧味道的女人轉着。看着她遠走,沒有勇氣追上去。

社會青年不出聲的恫吓。十七歲,永遠地欺弱怕強。

14.十七歲的磚頭。 

跟蹤。磚頭。醞釀和沖動。

揚起的那兩塊磚頭。意味着一種最無能者最大聲的怒吼。

兩個人倒地。阿貴扛着自己已經不成形的單車走在北京熙熙攘攘的街頭。

反撲。十七歲的年紀。永遠的爆發力。

15.北京。 

下棋的人永遠在下棋。打太極拳的人永遠在打太極拳。

周圍的那些争吵和喧嚣永遠不關自己什麼事。

頭也不會擡一下。

16.說說周迅的那個角色。 

出場。這就是城裡人。

這就是阿貴他們給周迅的定位。住那麼大的房子還不知足,整天也沒個笑臉。

一個遠鏡的特寫。果然面無表情而且臉色蒼白,坐在遙遠的窗台。鏡頭是從下向上拍,多少讓人有點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而整個周迅看起來很有點洋娃娃的味道。

我很仔細地看完全劇,我發現居然找不到她的名字。

阿貴和秋生的感歎:這要是我呀……

兩種東西在裡面:羨慕住大房子;也有憧憬。

牆上有一個洞,可以從這邊望到那邊去。牆這邊,是兩個吃面的外地民工;牆那邊,是一個遠遠的落地玻璃窗台,窗台裡有一個不停換衣服的城裡女人。

意淫,從這邊望到那邊。腦子裡充滿了遐想。

第二次出場。一個多月後,阿貴在算帳的時候聽到的皮鞋聲。然後是穿着紅高跟鞋和紅裙子中間的兩根小腳,然後是上半身的特寫。

沒有對白。

有阿貴驚慌失措的在旁偷眼望去;有秋生讨好式的殷勤;還有女人嘴角不覺意的微笑。

這一段拍得最像一首詩。情窦初開的男生,吹捧的男人和略帶挑逗性質的年輕女人。

胡同;小店;嬌豔的紅色皮鞋;飄起的裙角;羞澀的青年;微笑;聲音和動作;陽光和輕風;背影和扭動的身姿。

第三次出場。被阿貴撞到。大字型躺在地上,一動不動,應該是暈了。

沒有對白。

被擡進秋生的店裡。醒來,有點恍恍惚惚的樣子,收拾東西,奪門而出,一想清楚還有雙皮鞋,又轉身,拿起就走。

第四次出場。發了瘋了進了秋生的店裡翻東西,不顧滿臉惘然的阿貴。也許是上次被擡進來的時候丢了什麼東西。

依舊沒有對白。

第五次沒有出場。隻是從秋生的嘴裡聽到。保姆,喜歡偷穿主人的衣服和鞋子,而且還偷着去舊貨市場賣,被辭退了,不知去向。

秋生感歎,真想不到,這樣的人居然是保姆。

胡同的盡頭又有皮鞋聲響起,但永遠不會是那雙妖豔的紅皮鞋了。

這個人物塑造得很生動,很像一首小詩,隻是寫在書本上的也許很有一種突兀和反唯美的感覺,拍出來的效果卻沒有那麼有張力了,而且變得多少有點莫名其妙。

17.最後。 

看完了這部片子很久一段時間,我在找一個可以完整點地說說這片子的方法。結果沒有找到。

于是再看一次,一邊看一邊寫。成了現在這模樣了。

影評不像影評,散文不像散文。意識流的電影片斷。随看随寫的那些感觸。

不過我覺得我是終究把這東西給完整說完了。打個記号。有人說這部電影裡王小帥對于小堅用的筆墨比對阿貴的多了許多,因為王小帥對于城市青年的了解和把握遠遠比對農村青年的了解多了許多,有人說王小帥不大敢真正地去探索農村青年。

似有似無地我受這種理論的影響,于是看的過程中我很着重的是阿貴的角色,反而把小堅抛之腦後了。

18.題外。 

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

不過裡面的東西不少。兩個地方的十七歲;兩代人的沖突;在校學生和社會青年;城市的年輕人和農村來的民工;甚至是保姆和城市面上女人……

也許,這部片子更多的意義是在于種種的社會問題的反思,在于對青少年心理的探讨。

但是我還是要說一句,這是一部很無聊的電影。緩慢的進程和大量的特寫鏡頭的手法讓我感覺沉悶無比。

 2005-09-15 16:17:16。乙酉年八月十二。

  附注:電影資料。

  ■片名:《十七歲的單車》(Beijing Bicycle)

  ■導演:王小帥(Xiaoshuai Wang)

  ■編劇:焦雄屏(Peggy Chiao)、徐小明(Hsiao-ming Hsu)、唐大年(Danian Tang)、王小帥(Xiaoshuai Wang)

■主演:高圓圓(Yuanyuan Gao)、李濱(Bin Li)、崔林(Lin Cui)、周迅(Xun Zhou)

■類型:青春、劇情

  ■片長:113 min

  ■産地:中國 | 中國台灣 | 法國

  ■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制作公司: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發行公司:Sunfilm Entertainment GmbH 

  ■獎項:銀熊獎-評審團大獎-王小帥(Xiaoshuai Wang)

      新人才獎-李濱(Bin Li)、崔林(Lin Cui)

  ■首映:2001年4月25日(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