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們很多人一樣,歐維,一個五十多歲的中老年人先後遭遇伴侶去世和失業。他買上麻繩,準備通過上吊的方式去死。

在現代社會,生命的無意義感時常湧現。“死”似乎成了一個十分常見的話題。

那麼,我們生命的無意義感從何而來呢?

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我們珍視的來與維持精神的東西被剝奪,并且沒有再修複或者被取代的可能。

影片裡,歐維原本有一個和睦的家庭,這讓他充滿的對生活的期望,帶妻子去旅行,幫妻子找工作,給孩子做嬰兒床,妻子将他從一個木讷的青年變成一個成熟的丈夫,鼓勵他去學習深造,在他的成長路上起着無法取代的作用,所以當妻子離去時,歐維幾乎失去了全部精神支柱,隻剩一副皮囊,于是決定随妻子而去。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的常常因為家庭分裂,學業受挫,愛情不順而感到生命的無意義感,随着科技的進步我們往往關注的更多,也容易失去更多。無意義感自然而然就在在這種破碎中産生。

進而,我們如何以個人之力去抵擋人生的無意義感呢? 影片給我們的答案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歐維在自怨自艾要斷絕和帕瓦尼一家的聯系時,帕瓦尼說:“你才是最愛放棄的人,這是因為你認為每個人不需要幫助也能活下去,你知道嗎,歐維,沒有人能獨自承擔一切,沒有人,包括你”。在這句話後,歐維漸漸敞開心扉。塗爾幹在《自殺論》中認為,個人與集體的聯系越少,自殺率就越高。而為了減少自殺率,與集體建立聯系就必不可少。當然,這裡談到的與集體建立聯系并不是完全成為集體,我們仍舊需要獨立,保持自己的思考,保持孤獨,但不是孤立,我們更需要的是高内聚,低耦合的去融入集體。

如果你和歐維一樣,是那個感到生活無意義的人,請嘗試着自我解救,與外界建立聯系。在歐維對生活喪失信心時,他決定去死。但當他的生活中逐漸出現需要幫助的話痨帕瓦尼,流浪的小波斯貓以及無家可歸的同性青年,歐維給予了他們幫助,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歐維與之産生了聯系,那種被需要感讓歐維更少地“去死”。我們常說沒了誰,地球都會轉,但每一個人如果都主動邁出這一步,嘗試着與外界聯系,對于我們周圍的人來說,我們都是有力量且被需要的。在影片的最後,歐維也最終完成了“死的夢想”,但是歐維是帶有任何遺憾,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隻平靜地走向死亡和他最愛的索尼娅。。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所以,不要着急。

如果你的朋友正在對生活失去信心,可以與之保持盡可能多的聯系和陪伴,或者向他尋求一些幫助,讓他有被需要感。很多人深陷生命的無意義往往也是由于無力挽回和改變的現實太多,他們往往是或善良,或努力,或正義凜然的人,有時,這幾點會兼備。歐維一直在努力去保護自己父親,妻子,維護社區的環境治理不求回報,但是父親離去,妻子死去,社區也變得混亂不堪,這讓他所有的追求都破碎,于是有了去死的念頭。所以,盡可能心地去找到朋友對生活感到無意義的點,然後一點一點将其内心融化,要相信,他可以感知到。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寫道“二十一歲末尾,雙腿徹底背叛了我,我沒死,全靠着友誼。”史老與殘疾和病痛鬥争多年,與外界的聯結想必給了史老不少力量。

這個世界不需要你隻身一人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