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推理劇的形式,講述了殘酷青春的治愈故事,涉及了現在社會的矛盾,商業巨頭、新技術革命、氣候惡化。
gen z一代的殘酷青春與青春期一詞剛剛發源時很不同,青春期的提出是為了給戰後社會的巨變下代際間矛盾的激發命名,《無因的反叛》是表現這個時期殘酷青春的經典電影,gen z的青春期更多體現在科技巨變,顯然網絡與科技已經成為新的父母,gen z一代的成長面臨的最大障礙很難說是原生家庭還是網絡時代。
劇集中bill的故事給出明示,回憶線以他把電子産品丢入浴缸結尾,在以前的青春期孩子思考原生家庭并進行反叛的時候,他把矛頭指向科技,電子産物。正如《無因的反叛》兩個孩子推倒父母形象形成了新的“家庭”,Darby 與Bill也是如此,在回憶線的故事中她們逾越法律,逾越電子代碼,他們是新的代碼,是黑客,形成新的關系,進行一場自我探尋。而現實線,雖然bill早早死亡,他的幽靈卻始終飄蕩,引導Darby破案,結局也通過揭露Ray,錯誤的代碼,達到了二人的和解,即是人應該直面自然的情感交流,這也達成了二人與殘酷青春的真正和解,順便升華了主題反思了新技術與人類關系、商業巨頭的霸權。
整個劇集的表達十分完整,主旨也很明确,然而科技與網絡的殘酷青春卻是“人類”視角下不全面的解答,掩蓋住的是女性的殘酷青春。從Bill的視角看這個青春故事,充滿了網絡與科技,他們通過網絡尋人,破案,找回一個個屍體的真實故事與身份,她們的情感關系也是通過科技到來,通過科技維系。Bill在對Darby的感情中,尤其是在Darby對感情交流的回避(躲在網絡追蹤裡)中意識到對自然關系的渴望,他将二人的隔閡全然歸咎于網絡與科技。然而Darby無法給出回應實際上與她的女性身份息息相關。
女孩的殘酷青春說是被隐藏了也不準确,大部分青春片好像确實都是女性主角:女孩“性别意識”的覺醒,渴望愛情等等陳詞濫調。它們大部分是刻闆的,性别二元的,然而也确實說中了女性青春矛盾,性向與性取向的矛盾:在青春期女孩迎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突然迎來強烈的社會規訓,經過青春期就要變成“真正的女人“;與此同時也開始了對異性的渴望與恐懼。男孩可以毫無顧忌的放開追尋,去要愛,要感情,要感知。對我們來說這是困難的,因為世界處處透露出危險與傷害,那些女屍是一個明晃晃的标識,因此darby找出兇手面對bill的退意好像應激了一樣說出了“你是怕我蓋過你,你和那些父權制下的殺手有什麼區别”。對女孩來說無法放開也因為不認識自己的心聲,因為世界的文字都是男性的文字,女性的文字與認識是不足的,沒有相應的文字,我們無法說出自己的感受,除非“殘酷”與回避,于是“玩弄了”男孩真摯的感情,因為我們向往又猶疑,因為我們想要被關注又厭惡被審視…
劇集捕捉到這一矛盾,卻沒能從女性角度歸因,Shawn的“女性當然很慘,男的也一樣痛苦”,想要點醒我們,不要太沉浸于自己的痛苦與封閉,也應該去理解男性——沒什麼不行,但是男性理解我們了嗎?Bill把Darby的問題全部歸因于科技與網絡,像她的媽媽一樣突然離開。如果女性對自我的不解是殘酷,男性的無知和離開不殘酷嗎,他們自私的指控與審判不殘酷嗎?最終Darby反而真的釋然了,明白“應該直面情感”,然後在結尾好像超級英雄片段一樣:“記住他的名字Bill Faro”,我覺得十分憋屈,如果不是女性主角這個gen z殘酷青春當然成立,但是女性身份問題又被忽略,女性痛苦又被弱化(不是無視,顯然編劇提到也暗示了性别矛盾),女性又背鍋。。。
其實這一部女主創的劇對人物關系的塑造細膩,故事環環緊扣,尤其是結尾部分推理和反思環節有些太刻意的圓滿了,這種完整性好像是犧牲了一些重要的反思的。人一輩子都會回顧青春,它珍貴的來自身心欲望的反叛,給出許多對生命後半段的隐喻,這個主題對藝術創作者來說十分誘人,但着筆于它需要萬分小心,也許不要太急于下結論,也不要把太多宣言帶進去,讓它的幽靈持續生長,這樣才能獲得更多回顧的視角,保持人性複雜的碎片,也保留住了青春的神秘詭魅。電視劇集是有這樣的職能即發出宣言,影響社會,這種需求在曾經的主流媒介電影的消亡時刻更加緊迫,但是就像劇集主旨一樣,或許最好的影響是自然的流露,是更多反思的藝術表達。
是gen z一代的殘酷青春,然而女性的殘酷青春依舊被弱化。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