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隻能打三星,但是這部片對我個人而言具有獨到意義,所以加了一顆星。

2003年前後學校投影放的黑白電影,時隔二十多年終于找到了(感謝Kimi),如今重溫了一遍,諸多感慨,寥寥數筆,聊以慰藉。

結尾男主的死亡,對當時幼小的我的沖擊,不亞于後來的《無間道》中黃秋生和梁朝偉的死亡,原來好人也會死,原來好人也會被人誤解,不為人知,原來這世間就是有很多無奈的事……人世間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第一次讓我引發沉思。

說實話,在如今看來,這部電影挺一般的,鏡頭很晃,感覺各方面意義上的老,加上當時放的是黑白的(其實是彩色的,但是應該當時設備原因,基本放的都是黑白的),所以我真以為是一部很老的片子,其實片子1996年的,也沒有很老,很多經典電影更早拍的,但是完全沒有本片的粗糙感,很多情節和畫面亂亂的,劇情表現力不夠,沒有張力,詳略安排不當。

但是,撇開這些,再一定程度上抛開童年的濾鏡,本片還是有一定可取之處,例如動作戲可圈可點,在那個年代也算可以了,還有本片的插曲十分出彩,天堂樂隊的《慈悲》,片尾曲田震的《誰為我停留》,另外還有就是部分人物的人性細節的合理之處,這裡當然首先要排除警官、反派這倆個角色,這倆角色算是失敗的例子,男主中規中矩,女主和女主丈夫特别是女主的刻畫較為生動,小時候不認識、不記得裡面演員,以為沒有明星出演,重溫才發現有徐錦江、張敏、羅家英這些熟悉的面孔,但是完全沒印象了,張敏和羅家英也就是女主和女主丈夫的演技令人敬佩,徐錦江的話感覺這裡是被強行演了個不太符合他形象和氣質的角色,人設本身存在問題,對其本身演技不作評價。

以下是一些我記憶中的情節和實際的情節對比,一些出入點和一些想法:

我記憶中的情節:類似于男主被冤枉還是什麼,妻兒慘遭殺害,自己卻坐了牢好像,出獄後想要複仇,劫持了一對母子做人質自保。

實際情節:男主兒子陷入販毒風波被殺,妻子悲傷過度郁郁而終,男主在接受調查時逃離,準備複仇,尋仇路上被路過的一家三口發現,情急之下劫持了孩子當人質,然後那位母親救子心切也沖上去一起做了人質。我記憶中的情節男主比實際可憐多了,實際影片就隻有幾個簡短的鏡頭,但說明就這幾個簡短的鏡頭至少當時深入我心。

我記憶中的情節:男主雖然劫持了母子,但沒對母子二人做什麼壞事,這位母親也就是女主起初特别厭惡男主,但到後來漸漸了解男主之後,就有些同情和理解男主了,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實際情節:前面基本吻合,斯德哥爾摩綜合征這個應該沒有,因為男主沒有進行施虐,女主也沒有受虐,但是确實有從厭惡到理解到同情到有些愛慕的轉變。

我記憶中的情節:女主丈夫,稍微令人有點讨厭的感受,在女主回來之後,觀衆和女主自己也更加感受到了這一點。

實際情節:這裡的女主丈夫,和印象中相似,是一個啰裡啰嗦,一驚一乍,膽小,愛吹牛和自誇,又有疑心,這像是很普遍的一個丈夫類型,所以在女主被“救”回來之後(實際是男主放她回去的),在母子兩人被劫持的驚吓餘波未過之時,丈夫卻還在疑心自己有沒有受到侵犯,對比襯托之下,男主的帥氣、勇氣、硬氣,自然不免會讓女主心生出幾絲愛慕之心。

其實這些都隻有一點點鏡頭和畫面,但當時的我卻通過這簡短的畫面強化了影片細節性和戲劇性,也不知道是該誇是影片細節還是誇自己腦補能力強了。

我記憶中的情節:最後的結局是男主和反派也就是殺妻兒的仇人在施工中的建築樓頂上對打,男主略顯劣勢,反派腦門很大,看着很硬,和男主頭對磕男主磕不過,反派好像是白發(也可能整體膚色偏白?),略老,偏瘦,有些猥瑣,男主還挺帥。

實際情節:反派看着也沒有很老,不是白發,也不是很白,白這一點印象可能是緣于黑白電影的亮度之類的有關,例如臉上的汗水反光在黑白電影中看起來比較白,偏瘦和猥瑣倒是真的,不夠更多是是神經質和瘋瘋癫癫,也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嗑藥嗑的。實際打鬥男主整體反而略顯優勢,隻是在大優勢之時一個趔趄,就撞上了意外,反轉很突然。

我記憶中的情節:最後是男主被反派打下樓,身體被凸起的鋼筋刺穿了,反派也跳下來,像隻蟑螂一樣爬到男主身上,嘿嘿笑着,結果突然男主抱住反派,用鋼筋刺進反派肚子,同歸于盡了。

實際情節:實際是男主被一塊尖銳的三角型小鐵片一樣的東西刺穿了,然後從高台上摔下,後面差不多一樣,男主抱住反派,用鐵片刺進反派肚子,最後兩人同歸于盡的畫面鏡頭慢慢拉遠,燈光照射在黑暗中的兩人,片尾曲前奏響起,這兩個生前隐匿在黑暗中的人,死後卻一同暴露在光明之下,令人感慨。

片尾曲田震的《誰為我停留》很好聽,感人且應景,彌漫着悲傷與無奈,卻又有些坦然的釋懷,如同訴說着,生與死就是很一件很尋常的事情,一個人的死,就隻是一個小插曲,是漫漫曆史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就像《無間道》中死亡時的插曲《再見警察》,足以讓我銘記至今無法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