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肯定看过这部电影,在上大学之前。但是那时应该是只看了开头,后面一点印象都没有,不知道当时是因为什么没有能看下去。于是后来,每每想到这部电影,就想着什么时候再看一遍(实际上之前根本没看完过一遍),结果整个大学期间,也没真的翻出来看。直到毕业后两个月的今天,不对是昨天——已经过了晚上12点了,我才真的看了这部电影。
为什么说这些呢?因为当我电影看到一半,突然产生了一种感觉,或者说回忆起了过去的那个我——原来过去的我也是一个像主角一样有意思并且对现实中的知识感兴趣(而非教科书里的知识)的人。可是,在大学四年过去之后,我失去了这些特性。。。而这恰好是因为我在这个过程中,内心深处产生了一股对这种体制的自然抵制力量。而由于这种抵制的情绪,使得我不理性地做出了抉择,选择去抵制所有和它相关的事情——甚至一度让我想要辍学。在那段时间的纠结中,虽然最终没有真正决定辍学,但是我也确实挂了很多门科。很显然,这个过程中,我完全无法在现实(即学校生活中)找到人生的意义。于是我在书中找到了意义,但是正如《娱乐至死》的作者表达的那样——不扎根于现实的真理是不存在的——由于我拒绝现实,我那一味在书中探索想要求得人生意义的行为,最终导致我变得太过抽象——变得像一个机器人,不苟言笑,只追求所谓的“理性”。这也体现在了我的形象上——那个半年我没有剪过一次头发(修都没有修过的那种)。于是,我从一个有趣的,对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感兴趣的热血青年,转变成了一个沉浸在抽象真理世界的...抽象的人——那种甚至无法和他人正常交流的人。
而我的变化,这四年间的教育体制绝对难逃其咎。
还在高中时,那时的我对各种知识感兴趣,并且乐于动手将想法转变为现实,比如我曾在班上集资,由我自己动手,搭建了一个上层种花种各种稀奇古怪的植物下层养鱼养虾养龟的简易循环农业模型,成为了我们班独特的一道风景。而刚上大学时,又对空调感了兴趣,一度想要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正是这件事,和电影里的情节无比相似。当时的我,查阅了近百篇论文(因为领域很细,且国内这方面研究并不算发达,因此这些论文几乎是所有能查到的和我所做的事相关的中文文献了),并且发邮件询问了所有能联系到的论文作者。所有信息汇聚成我的直觉告诉我我的猜想很大可能是正确的。恰好此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在即,我便想通过这个平台去得到支持去完成实验验证我的一些猜想,并且制作出我的创新作品。然而,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则不然。正如电影中想要做无人机项目却被扼杀最终上吊自杀的那个学生一样,我也面临了同样的事情。由于定级时给我定的是校级项目,所给的支持不足以完成项目实验,我想要提高等级,于是就去找了校领导。我永远忘不了当时那种感觉——从进入他的办公室时的满腔热血,想要一展口才说服他,到听到他那些话之后的心灰意冷,只一味地嗯嗯嗯,只想早点逃离这个办公室的无望感。我原以为他会问——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如何,项目成本是否合适,我有没有能力去完成项目实验等等——但他没有问。他问的是:你是哪个专业哪个班的?你的绩点是多少?是不是年级前十?(项目等级只有高绩点的人才能拿到更高级的,也就是说必须做一个书呆子去应对考试)然后他又说,你做这些会影响绩点的,然后给一巴掌再给一颗糖仿佛多么大慈大悲希望我对他感恩戴德——本来你这种项目我是应该取消的,但是我就不取消你的资格了,你还是可以完成项目,只不过要转向最近很火的环保方向,才好写论文完成项目。然而我这是一个需要实操实验的项目,没有实验凭空写论文纯属瞎编。而且我来是为了项目等级提升以获得足够的项目支持的,让我用原来的条件做是不可能完成实验的。更不用说,我这时才明白,原来大创是不可能拿到多少真金白银的,这只是学校的一个指标罢了。而且就算能提升到省级项目,也没有足够的钱去做项目,必须要依靠其他方面的资源才行。
因此,对我来说,电影里展示的教育体制里的那些条条框框,完全不是虚构的,因为我都真实经历过。从一开始对大学的满怀期待,进入大学时的热血与投入,到后来对现状的清醒认知以及随之而来的无望...
只可惜,没能在大学期间看完这部电影。。。如果当时看了,或许就不会在和这种体制的对抗中丢掉自己了吧
是电影?其实是现实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