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紀錄片記述的是楊氏家族在黔北的興衰史,曆經700餘年,因為算不上朝代更替史,所以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政權史。但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地方武裝史中竟然有影響人類史的事件,更有很多映射和影響朝代興衰的事件。中國曆史是世界史中的一塊拼圖,而楊氏興衰史又是中國曆史中值得人深思的一塊拼圖。

自古以來,多山地區易守難攻,因道路不通,政治文化相對獨立,因耕地有限,很難形成輻射性效能的經濟中心。希臘城邦也是此類地形,因為對其征伐的不經濟性,所以很容易形成割據政權,最終更容易形成邦聯制。黔北川南地區也是如此,廣言之,中國西南地區均較适用于土官制這種松散、間接統治的政治模式,中國大一統的朝代中“一國兩制”甚至“一國多制”是自古以來伴随中央輻射能力強弱的常态化制度安排,每個朝代均在中央集權的同時,伴随着偏遠地區的民族和地方自治制度。這部紀錄片其實就是土官制度的縮影。土官制度,曆經元朝之前的羁縻制,元明時代的土司制,最終消失于清朝的“改土歸流”。土官制伴随的是土地的地方所有與官位的世襲制,雖在政治上隸屬中央,但行政機構和組織方式可以保留很高的自治權。土官制體現了中央政權控制能力的延伸,是行省制的補充,以明清為例,中央直屬管轄的地區差不多,而從羁縻面積來講,由于蒙古和西藏地區,清朝完勝明朝。羁縻制與附屬國制度相似又有所不同,現代中國已經沒有附屬國,而古代中國曆朝曆代都有附屬國制度。對附屬國實行的是冊封制度,從商周年代就存在中央冊封這種封建制度,隻是一種文化合衆體或文化圈的概念,其中以中原王朝為家長,以其他附屬國或稱仆從國為被安撫和控制對象。與羁縻制度不同,附屬國冊封制中,中央政權一般不幹涉其内政,如果被冊封政權被推翻,依中央實力強弱可選擇重新冊封新勢力或者保護原冊封勢力。而羁縻制生于秦漢,興于唐宋,對于西域各國,由于民族或文化原因,無法直接納入集權行政體系,采取設立羁縻州府,并附屬于都護府的管控模式,納入國家之内又保持地方自治,類似于英邦聯制中的英國本土和英聯邦屬國,但不是被派總督,而是首領世襲,享有比英聯邦國家更高的自治權。土司制比起羁縻制受到中央政權更加深入的控制,這種制度得益于道路交通的提升以及文化的更加趨同,土司制下首領雖然還是世襲,不是中央下派,但被納入官員體系,定官職官品官級,可獎懲升降。實際上,冊封制、羁縻制、土司制、行省制都是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之間的控制關系體現,以控制力不同加以區别,除了人事任免(如首領任免、底層文人科考),還涉及兵事(如征調)、财政關系、禮事(如朝貢、納稅)、刑事(司法),等等各方面。
由以上可見,地方政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處理好與中央政權之間的關系,從楊氏政權來講,權力的獲得來源于中央政權的授權,無論中央政權如何更叠,都需要處理好其賴以生存的“名正言順”的問題,唐、宋、元以及大部分明朝時代中,楊氏一直處理很好,這不僅涉及首領個人,還會涉及整個家族。楊氏政權的實力來自于門閥,但得到土地後能獨立于中央政權更叠之外,自成體系。這對于地方政權來講是很不容易的,其核心就是“事大”主義。從紀錄片可見,地方政權在建立初期似乎是靠自身實力在地方打下地盤、紮穩腳跟,但地方原勢力的反抗不是緻命的,中央的授權才是具備決定性的。在存續各時代中,固然内政非常重要,需要開荒,發展農業和興修水利,需要民族融合,減少内在矛盾,需要強軍,建設國防工程,但最需要的還是加大與中央政權的關系,比如納入宋朝的科舉制度,參與宋朝的抗蒙體系等等。楊氏政權最輝煌的時刻也是因為其幕僚冉琎、冉璞參與著名的合川釣魚城戰役,此戰讓蒙古大汗蒙哥意外身亡,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曆史。由此更加體現了地方政權的榮辱與中央政權息息相關。最終,明萬曆年間,因為明朝官場政治鬥争以及楊氏領主的意氣用事,楊氏地方政權不能屈就于中央政府的地方官僚欺壓,最終釀成在萬曆三大征中家族隕碎的悲慘命運。
鐵血興衰史中也可思考如今很多國際問題和地區政權獨立問題,無論小國還是地方自治機構,都需要在自身利益與大國利益之間找到平衡,不可一味強調自身立場或主權利益。世界整體上還是強弱叢林秩序為本質、互利共赢的文明秩序為外現的社會秩序。任何忽略中央政權或者忽略周邊大國利益的做法,都将在曆史中得到無情的、無論道理的懲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