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李家輝說就将這件事拍出來,我的心才在此前一個個小起伏中被推向了某種高潮,其實想想,也是影片想要的那個“升華”。
夢蝶說一個女孩要在私下不知努力多少,才能呈現出那樣的美麗,而大家(男人們)也隻能關注到她漂亮。以及後來反對「風塵女子」的稱呼。夢蝶有苦衷,夜莺隻是愛唱歌。
夜莺每一次的台外造型、表現和神情,都還像是那個在将軍父親閣樓上唱歌的女孩。同是家人死去後,對比《一把青》裡的小朱青,她很幸運,可以在上海灘有人保護着,實現理想。但上海灘并不美好。她去看那部電影了,她在越南似乎好好生活了,一如我們所願,有些一廂情願的滋味。
夢蝶角色本身有她的稚嫩,一開始以為鄧家佳是演技差些,後來發現這才是拿捏。她還不是徹頭徹尾的上海灘風韻美人。
關老師的形象實在使我想起白先勇先生《台北人》裡一位男主人公——“三〇年代,他是上海明星公司的紅星”、“默片時代,教主紅遍了半邊天”,“可是教主隻紅過一陣子,有聲片子一來,他便沒落了,因為他是南方人,不會說國語”。不過他們不同,關老師圓滑世故了,那位教主,卻是“透着無限衰飒”,眼睛“在黑暗裡,兩團碧熒熒的,就如同古墓裡的長明燈一般,一徑焚着那不肯消滅的火焰”,為曾經那個被宣判“藝術生命死亡”的自己發瘋一樣不屈。真的是“死亡”了嗎,關老師的扮演者叙述在研究角色時為自己找的一個支點,是電影《藝術家》的男主人公。很巧,我去搜索的時候,看到了我很喜歡的《單讀》主編吳琦寫的這樣一句評論:「不過藝術家并不等于過時,而是約等于‘作為商品的懷舊’」。
吳京演了太多正确的片子,我有點不喜歡他,可是他也是曾經賣了房子拍電影。再看在好萊塢當武打替身的小達,仔細想,這是一部比較現實主義的片子。蘸取了一點那個特定卻又不特殊的時代的“失意”小人物們去展現。
說回那個高潮:講出來的勇氣。
反抗強權壓迫。就是要讓千萬人知道。(由李家輝這個角色來提出,李家輝就是會做這樣事的人,總是推動着整個事件的關鍵進程。)前段日子整理弦子采訪的視頻轉成文字,加之此前種種,使我更為這樣的主題被拍成電影感動。
其實故事本身中規中矩,但是角色們和貫穿始終的那些不經意的亮點讓它豐富了起來。強悍的副官,一身話劇氣息底蘊的陸老闆,每一個人。拍攝他們的攝像機。開頭帶節奏使人想起《誤殺》但制作優秀精良的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