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但是,當男友“建議”女主要不要也試一試的時候,感覺就不太妙了。

這種在身體上“改造”的行為,到底是所謂的年輕一代的“标新立異”,還是單純的為了吸引眼球?

或許,這就是疼痛文學想要探索的問題吧。

當浮雲衆生成為了一個個“統計數字”,生而為人的我等,多少會有點不滿,這種無法抗衡的憋屈,總是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

...

當晚,小情侶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倆小混混。

小男友雖然外表怪異,但其實内心還是不想惹事兒的。

奈何小混混實在讨厭,對自己的侮辱可以忍,但對女友的侮辱不能忍。

這下,大打出手。

一個“标新立異”的人内心住着善良,而一個“普世大衆”的人内心裡頭卻住着惡魔。

這大概是當時島國文學對現狀的“疼痛”。

...

女主,在工作時,也對自己如此“忍受疼痛”表示了驚訝。

在身體“改造”的過程中,女主對“疼痛”表現出了極大的耐受性,甚至讓刺青師感覺“驚為天人”。

而女主在“疼痛”中貌似找到了享受,這種享受,甚至連“男人”都無法給予。

一個人,如果能忍受如此的“疼痛”,或許,隻有“麻木”可以解釋。

為什麼“麻木”?

...

故事裡頭的小混混到底是不是男友打死的,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正确答案。

但是,女主在第一時間,幫男友做了改頭換面。

她愛他嗎?

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畢竟,一轉身,女主就和刺青師探讨“疼痛”問題了。

這段尴尬的關系,身處其中的三個,究竟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

...

小男友不出意外的死了。

一個“怪異”的死,對整個體系完全造不成任何波瀾,能循例調查走個過場,已經給足了面子。

在女主這裡,因為叔叔給的線索,早就知道了兇手是誰。

然而,就和當時替男友打掩護一樣,現在的女主,開始替刺青師打掩護。

或許,“疼痛”嚴重影響了她的思考能力和價值觀。

故事的最後,女主無論如何“疼痛”自己,在這個冰冷的時代,也尋求不到任何的憐憫。

或許,正是這無聲的巨錘,讓當時的島國一片嘩然。

當我們用“誇張”的手段來表現當下的吊詭時,能不能收獲思考,就在于你是不是還在醬缸裡,畢竟,如果是水,多少有點波瀾,而如果是醬缸,那漣漪也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