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将近,難得與父母一起在家看了一些電影。前些天選是枝裕和還有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但父母對于日本電影興趣寥寥。今天選的是魯迅先生的《祝福》改編的同名電影……看完隻剩一句,祥林嫂真慘啊!

在學完這篇小說以後的四五年,我再次接觸到這篇作品,越來越覺得魯迅的先進性與革命性永遠不會過時,魯迅不應該是一個被束之高閣的作家…因為他寫的東西這片土地的真實的事情,是這片土地的人的事情。他與這片土地的每一個人都建立了深刻的聯系……

作為新中國成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選用魯迅的文章進行改編,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電影比小說更加立體與細節,對于人物的塑造也更加飽滿。魯四老爺的迂腐,魯太太的冷漠,賀老六對于祥林嫂的溫情,王師爺的陰險狡詐,病榻上賀老六和要債王師爺反抗的堅決,還有最後最為升華的祥林嫂砍門檻的絕望…… 因為原文是第三人稱轉述的,細節很概括。但電影用第一人稱去拍攝,在具體情節方面的改動我認為還是很成功的。

但祥林嫂刀砍門檻這個改編看來是頗有争議,主要的争議點是祥林嫂作為深受封建禮教壓迫的中國普通婦女,是沒有勇氣與她深深崇敬的價值觀相反抗的。此處改編雖然突出了革命性與反抗性,但卻偏離了作者的本意。但藝術作品為意識形态服務是必然,所以不做過多評價,個人認為是十分精彩的畫龍點睛之筆。因為改編後的祥林嫂不再是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況且這種反抗不一定是意識的覺醒而僅僅是覺得受到不公待遇的憤怒,與魯迅筆下不敢反抗的祥林嫂沒有太多沖突。(我瞎說的)

最令我難過的一幕是:最後,祥林嫂在柳媽勸說下去捐了十吊錢,滿心歡喜回到宅子裡,渴望得到别人的認可,但在祝福的時候碰了活鯉魚被趕出家門。祥林嫂在漫天冰雪的夜裡,一步步走着。她說着:人死了以後,到底有沒有魂靈……周遭的人都在過着新年,魯四老爺家又開始為新年祝福,但祥林嫂卻在孤苦伶仃地度過了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天。一種極其悲涼的對比,為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畫上了句号。

我想,其實這部文學作品裡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們做着符合這個時代道德的事,但聚集起來卻是違背人性喪盡天良的惡。這就是吃人的社會,吃人不吐骨頭的社會。

最後,一段頗具意識形态宣傳畫外音飄來:(大概)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是的,我們應該慶幸這樣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真的一去不複返了嗎?還是吃人的那一套換了一種高級形态繼續剝削人們?隻是社會在進步,剝削的手段也會進步罷了。有人的地方永遠就有剝削。經典之所以經久不衰,共性恐怕就是把人的本性深刻且露骨地描繪了出來。現在再聽那段話外音,令人回味。

最後附上電影開頭引用魯迅的一篇雜文《我之節烈觀》節選:

我們追悼了過去的⼈,還要發願:要⾃⼰和别⼈,都純潔聰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虛僞的臉譜。要除去世上害⼰害⼈的昏迷和強暴。我們追悼了過去的⼈,還要發願:要除去于⼈⽣毫⽆意義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賞玩别⼈苦痛的昏迷和強暴。

我們還要發願:要⼈類都受正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