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給打兩星的,覺得有點兒過了。但是三星是多了,給的不情願。
看完書,特别是書後譯者記中特别提到這個電影,說很浪漫唯美,就特意去找來片子看了。然後呢,很失望很失望????嚴重懷疑導演對于原著的理解出現了嚴重的偏差,整個故事的氣氛全變味兒了。原著《凄涼别墅》,不止是浪漫傷感,其實每個場景都浸透着一種凄涼的氛圍感,這凄涼二字,看電影基本很難感受到。而且不客氣地說,導演審美有點兒low。
書中有兩個重要場景,改動很失水準。完全不明白導演為什麼這麼改,除了審美不行沒其他解釋。
第一個是男女主初遇。
豪華酒店大堂,書中有描寫,到處是鏡子、櫥窗、落地窗、光亮的地闆,高大潔淨明亮;而電影中是空間緊湊,色澤濃酽,紅色沙發和地毯看起來還有點兒自來舊,滿眼擁擠雜亂的畫面效果。
這且不說,主要是女主的形象設計。
可能會有人覺得穿這條白裙子也不錯?但是原書中給男主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是鮮明的紅綠撞色引起的強視覺效果,而不是這光滑的亞麻色馬尾辮,素淡的白裙,還是白天穿了類似晚禮的前低胸後露背。有一個近距離背影圖,那個露背真心很俗氣。
就不說在船上脫内褲相贈那個情節了。風吹起白裙露出裸臀,是在變相緻敬夢露嗎?還有後面一些香豔的親密畫面,雖然女主很美,但是這給觀衆增加的福利很有點三級片的品味了,跟表達劇情毫不關聯。
原書有他們二人在勒内别墅中每日纏綿足不出戶的文字,但全書沒有任何肉肉内容,因為原著重點在打造氛圍和人物,連背景和故事具體發展都很朦胧晦澀地暗示,很多東西需要自行邏輯拼湊出來。所以根本不需要這些激情的具體的肉欲細節描寫。
顯然導演覺得很需要。導演又覺得雖然情節展現需要情色,但是又需要表現得很“純潔唯美”,所以需要白色衣裙,所以要穿白裙脫内褲。
另一個重要場景是全書的高潮部分,就是選美大賽那段。
其實還有一個場景,是女主帶男主去自己的伯父家,也是她從小長大的地方。書中寫二人穿着正式,女主穿晚禮服長裙,男主穿的絲絨西裝襯衫領帶。他倆穿過街區步行前去,一路引起路人關注。伯父也特意裝扮了,也比較正式。電影裡是三人都很随意甚至簡陋的裝扮。那種鄭重緊張以緻誇張戲劇性的感覺完全沒有了。
伯父家是很大的一個汽車廠,晚上男主與他在走路都會發出空洞回聲的巨大停車場聊天,停車是戶外的,有許多花盆和綠植,他們坐的地方離房間門一百多米遠,女主推門出現時顯得無比渺小。
就是這一段的表現,原書中的那種荒涼空曠暗含凄涼的氛圍感也整個沒有了。
而電影中那地方局促窄小的恨不能轉身都費勁。伯父家也那樣寒怆,透着底層的清貧。
勒内這個角色的設定,改的也離譜且莫名其妙。書中勒内醫生比女主隻大四歲,與男主相遇時,男主十八歲,勒内二十六,女主二十二歲。可電影中勒内的手老年斑都很清晰可見了,看起來像六七十歲的。他與女主是很微妙的親密朋友,有過共同不堪經曆的貧賤之交。他喜歡男主,支持男女主在一起,并沒有電影中有意無意監視女主的行為。不知道導演把他改成個老頭子為了啥?和那個伯爵兩個人物捏成一個?就更講不通了。
勒内三十七歲是在自己家,凄涼别墅中煤氣自殺身亡。他倆,按時間線推,十二年後其實沒有再見面。電影中開車自殺看來有突如其來的視覺沖擊感,但是原著中那種從頭到尾無處不在的那種細細密密彌漫的悲傷壓抑感卻沒有了。
還有男主演,雖然年紀也偏大,不過最大的毛病是全程一個表情:色咪咪的深情。看不出任何演技。
書中的暗示,女主其實并不一定是個演員,她所謂的那部電影,從來沒有上映過,查不着。她真實的身份很可能是一個從底層jinv成功發展成的交際花。她為什麼不跟男主去美國,因為到那裡她根本進不去好萊塢發展,謀生也有困難。過去經曆也可能無法繼續遮掩,她和男主到那時一樣難免分手。
原著作者的書,需要互相對照着看。其實男主也不是真的俄羅斯貴族,他是猶太人,是一個僞造假珍本書籍字畫的騙子,寫一些迎合市場的低俗小說,一個無國籍者。所以他選擇住在與中立國一湖之隔的地方,更非常向往去美國那個自由國度。
總之,如果沒看原著的人可能也不會對這個電影如此不滿意,頂多覺得沒太大意思罷了。但是原著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讀的時候覺得很适合拍電影,應該拍的很文藝浪漫感人的,結果,導演的審美太讓人下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