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片拍的精不精彩,全憑一個詞“發酵”。
發酵的過程,是悄悄質變的過程。
劇中角色從風平浪靜到生死一線,觀衆情緒從有恃無恐到驚慌掙紮,災難從悄然無聲到開山劈地,當情緒與災難重合爆發,帶來全片的高潮,這幾乎成為優秀災難片的萬能公式。
本片着急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前期醞釀階段,沒有積攢足夠的能量,導緻後期強行爆發顯得非常無力。
導演聚焦中年危機男凱文,通過他的視角來展現這次坎普山火的危急。這不由讓我聯想到《2012》給大佬當司機的男主,兩個父親有很多相似的設定。

雖然都是loser人設,然而性格卻存在天差地别。《2012》裡的父親像超級英雄一樣充滿正能,而《火燒天堂鎮》裡的凱文,從出場直至電影結束,讓觀衆陪着他苦逼喪氣了兩個小時。
雖然不确定凱文的真實人物到底是不是這種性格,但災難片主角真的适合這種喪逼人設嗎?
在電影高潮部分,凱文的決定是等死?! 是的,對于一個loser,他就這點能耐,他盡力了。
他的疲憊不堪與精神萎靡。讓我在屏幕之外,感受到如濃煙般的窒息與壓抑。
就像劇情訴說的那樣,他根本不想救孩子們,他隻是想借機保住這個飯碗。這是真實采訪的想法,還是杜撰的先不讨論,作為災難片男主真的合适這種動機嗎?
直至影片結束,他沒有披上英雄的披風,也沒有得到家長們的簇擁與稱贊,他更不敢去聲張功勞,他沒有熱淚盈眶,也沒有心有餘悸,他很低調幽默的離開了人群,他之前是loser,依舊是loser,沒有成為hero。
他又似乎完全置身于這場災難之外,淡定的像是外省派來的場外指導,襯托出我的災後動容很矯情。
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發酵,這場發酵顯然是失敗的,男主、觀衆、災難,三者之間是脫節的,都很認真的在各忙各的事。
觀影結束時,我想到某年十一假期堵在高速公路憋了一泡屎坐如針紮火燒眉頭的情形,大緻和本片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