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句話,當時覺得它很美,也隐約覺得它很有深意,真意,隻是模糊,朦胧,不清楚不清晰,此中有真意,欲辯,無言,但還是把它記住了:煙花最盛時,我願意最寂寞;煙花褪去時,我卻不會落寞。期待中,我與流年為伴。

      現在是,有真意,想辯,想了很久,真的有很多東西,很多真的東西,很大,可以是一個人的生活;很長,可以是每個人的一生;很深很久,可以是整個生命與生活的從有到無。

      期待中,我與流年為伴,說得很潇灑,幹脆,但也有一些無奈,孤單,還有就是作者一種隐秘的,害羞的心态,她的嘴角肯定挂有一絲的微笑,她說出了一些平常不敢說,不好意思說的心底的話,她有一些害怕,羞澀。她是一位虔誠的人,她懂得敬畏的價值,她知道該如何對待生活,她也知道一些永恒東西的價值。所以,她選擇了一種對待生活的态度,一種對生活的内心的向往與期待,而價值,或者說生活的趣味,就孕育在其中,她所選擇的生活中。


...



      就像電影《雨果》中說的,每一本書,都有它的主人。同樣,每一個人,也有他的生活,他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自己。

   

...


      大哲學家王爾德說,我要的是生活,大多數人隻是生存,如此而已。生活,并不僅僅是活着,生活,不應該是很多的無奈,非得如此,生活,是可以選擇的。選擇有value的生活。

      什麼是value?價值?意義?也許是,或許不是,又或者,又得問自己,還得問自己。又,還,說明你懂了。

        一個人解釋的挺好,很恰當。她說,生活很有意思,它總是在不斷地給我解釋書本上的道理的value。她是一部電影中的一位角色,配角。

      剛看到時,我挺吃驚的,書本不就是告訴我們知識與道理的嗎?什麼是書本上的道理的value?

        再一想,笑了,是的,是她說的那個樣子。曾經的我,是個迷路的孩子,現在,迷途,已返,懂得,心懂,身得。迷途知返,不晚。

      大膽一次,實踐,并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要說唯一(小馬太較真,不幽默,不好玩),對于人類(上帝),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對于一個人,生活是檢驗真理(value)的唯一标準。求真,務實,這個詞本來很好。用在小地方,很好,若用在大地方,不好,很不好。而且,隻有先求真,求得到的确是真時,你務的才是“實”,否則,都是“虛”,真正的“虛”。無知者無罪,無知者浪費了自己。


...



    說回電影。《查林十字街84号》,一部關于讀書,賣書,購書,尋書的電影,一部關于一位身在美國,對書有特殊品味的買書者和五位在倫敦一家書店工作人員之間的故事。故事,隻是一個線索,一條暗線,上面連串的東西有:純潔善良的人們之間的真情實意,簡單平靜的生活,對書的品味與評價以及時常會潛現的與生活有關的音樂。

      完之後,覺得生活隻是一個殼子,是要裝東西的。裝什麼東西?裝多少東西?電影說了,電影也沒說。想到了尼采,他也是這個樣子。尼采,一個方面,是一位有顆善良的不幸的人;電影,也可以有一顆善良的“心”,這樣,它才可以配得上“還不錯”的評價,當然,離“好”字的形容,還缺東西,還有距離。

      整部電影,故事很簡單,生活很平靜。一群大人之間的故事,可節奏,感覺,發生的事情,卻是孩童式的,很平常,不常見,很奇怪,是奇妙,很可怕,很想保留這種感覺,過上這種生活。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看着這部電影,你會恍惚,你會分不清哪裡是現實,哪裡是人生。這樣的電影,配得上“好”的稱贊,實至名歸,它提供了一種可能,讓人擁有一個夢,敢去模仿,進入一種“現實”,甚至登上一種更高的“現實”,人類向前走的階梯。這樣,梯子才會不斷地向上增,越來越高,越來越接近,她。

    歌德也說過,詩也是一種現實,不過是一種更高的現實。詩,可以把它的意思延伸,擴大。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通感,才能感通。感覺通了,很多就都會通,達,有,無。曹雪芹先生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學問,不隻是知識(西方曾經的迷途),這裡的文章,是人的文章,最高文章(東方曾經的發現)。

      《查林十字街84号》,那裡曾經生活過一群可愛的人,他們平靜,認真,負責,天真,善良;那裡曾經發生過一段感人美麗的故事,簡單,單純,真摯,真情。他們懂得生活,很少抱怨生活,他們有呆滞的表情,有痛苦的表情,有感激的表情,有得意的表情,但都很平靜,很輕,悄悄的,也是“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電影的結尾,買書人,已是一位銀發蒼蒼的美國老太太,她終于到了倫敦,查林十字街,84号,走進了書店。房子是,空空的,人已無,靜靜的,沒有聲音,沒有言語,看着,想象着,回憶着,心傷着,眼淚,流着,也,笑着。生活,就是這個樣子。還好,她的生活,還留下了一點東西,值得自己去笑着回味。

      隻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每次,每處,每時都是這個樣子嗎?未必都是這個苦果。物是,人未“非”,事事還在繼續。這次,某些地方,現在,有人在延續。

      就像她很喜歡的一本書中說的那樣:“整個人類就是一本書,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章節。一個人的死去,并不是那個章節就被撕去了,隻是他們又變成了另一種語言,上帝······”。

    有開始,有結束,也沒有開始,沒有結束。

      有始有終,也無始無終,無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