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一個40年代出生的普通韓國老人的人生回憶為主線,折射了韓國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史,樸素的表達彙聚成一段厚重溫暖的國家民族史。

朝鮮戰争結束後,南北方都開始了艱難困苦的恢複期。貧苦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為給弟弟籌大學學費,去西德當挖煤勞工,七十年代去越南戰場幫美國打仗,八十年代南北方開始緩和對話,又開始尋找50年失散的父親和妹妹。導演用幾個典型事件串起了韓國當代史,尤其是韓國作為四小龍騰飛之前,是無數個主人公在世界各地辛苦當勞工,為騰飛打下了基礎。

看完片子,會聯想到國内的僞曆史懷舊影視作品,近年更是愈演愈烈。不是激情燃燒就是火紅的年代,演員個個白白胖胖、細皮嫩肉、衣服無一不是幹幹淨淨。拜這些作品所賜,如今的九零後、零零後,對父輩祖輩的艱難歲月,已經完全沒有概念了,我們已經可以硬怼世界任何國家了。

其實,我更想提改革開放三十年中,那些從農村出來的打工人,他們在八九十年代被稱為“盲流、民工、廠妹、打工仔……”,他們在沿海、在煤窯、在作坊、在全國各地的建築工地讨生活,在法制和社保不健全的環境中,他們異常艱難,是他們廉價的血汗奠定了今天我們可以從實力出發面對昔日強國,但是,我們鮮有影視作品去關注他們。這就是差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