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了這部《偷自行車的人》的人,感覺十分壓抑,雖然已經提前知道了結局,但臨近結尾處還是忍不住哽咽,就好像他不應該會被這樣對待。(以下内容涉及劇透)

男主是個失業的遊民,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命運卻和他開了不止一個巨大的玩笑。

偷自行車的人 (1948)9.11948 / 意大利 / 犯罪 劇情 / 維托裡奧·德西卡 / 蘭貝托·馬喬拉尼 恩佐·斯泰奧拉

工作需要先是需要他擁有一輛自行車,可就在前不久他才剛剛當了一輛自行車,(這是命運和他開的第一個玩笑)為了不失去等待了一年才等到的工作,他散盡家财甚至變賣妻子的嫁妝才湊齊了贖金,贖回本就為了維持生計而典當的自行車。

妻子認為是因為神婆的指引才讓丈夫得到工作了新工資,所以決定回訪神婆。妻子這一舉動引起丈夫的不滿,所以把妻子拉出了神婆的住所。(這也是一個伏筆,表示男主并不相信神婆,也第二個玩笑的開始。)

好景不長,新工作僅僅隻上了半天,男主就被一群有組織的盜竊團夥盯上了,男主賴以生存的單車也被其偷走。團夥作案精密,逃之夭夭。失去了自行車也預示着工作不保,各種對未來生活的幻想瞬間轟然墜地,湧上心頭的隻有無助和絕望。(這是命運給他開的第三個玩笑。)

...
扛着自行車的男主和他的兒子

與朋友尋找二手市場無果,報警後警察的不作為,絕望的男主在黑暗的縫隙處看見一片光明。他無意中發現發現了小偷和準備銷贓的老人,小偷迅速騎車潛逃,無奈的男主隻得追蹤老人,追至教堂處卻不慎讓他溜走。好不容易追蹤到的線索又斷了,無處發洩的男人隻好把他的脾氣發洩在他兒子身上。

經過溺水小孩的事件,讓産生裂隙的父子重修于好,但這對現實于事無補,絕望和無奈壓抑着男主。也許是為了安慰兒子,亦或是為了轉移注意力,他用為數不多的鈔票帶着兒子去高檔餐廳吃了頓飯。

遍尋無果的男主想到的新的方法,去找神婆。兒子可能也能感覺到父親的絕望與痛苦,所以不顧衆人的阻攔,毅然把父親拉到了神婆面前。現實的壓力這讓這對父子從無神論者變成現在這種怪力亂神的信奉者。這固然可笑,但不這樣做又能如何呢?那麼那個神婆有用嗎?當然沒有。

皇天不負有心人有些人,終于讓他偶遇了小偷,可追到小偷家裡,卻發現他家一貧如洗,而且周圍的鄰居皆為當時偷車的犯罪團夥。由于證據不足,警察無法治罪,男主隻能眼睜睜的看着竊賊逍遙法外而無能為力。自此,他對能找回自己的車這件事徹底絕望。一個可怕的念頭在他心裡萌芽。

他失去了愛車,失去了工作,所以他決定以牙還牙。他看上了路邊一輛沒有上鎖的自行車,在經曆了艱苦的内心鬥争後,他最終選擇了報複社會,對自行車下手。也許是想保留孩子對父親最後的臉面,他讓兒子提前坐車離開。可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電車滿員,兒子沒能上車,留了下來。正因為他沒能上車,才救下了偷車失敗的父親。

男主趁其不意,迅速騎上自行車揚長而去。可無數街面上的人一呼百應,紛紛上前圍捕男主。男主終于沒能得手逃脫,被衆人抓了個正着(命運的第四個玩笑)。車主可憐男主帶着個小孩,為了他能在孩子面前能有個好榜樣,所以放了男主。

男主的自尊心崩塌,牽着兒子的手消失在人群中。

電影是個開放型結局,最後一個鏡頭意味深長,男主牽着兒子的手被人流吞沒。這預示着他隻是茫茫人海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暗示着其實男主本質上與社會上的其他人并無區别,隻不過他比别人更加不幸罷了。也許此時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有可能會是同一個結果,甚至更甚。

社會把他從好人變成了壞人,雖然最後他留下了悔過的淚水 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遇上一個寬宏大量的車主。萬一男主真的進了監獄,也許他就真的隻剩下了仇恨而徹底黑化。

相比于團隊作案時人們的袖手旁觀,最後一擁而上抓住男主的鏡頭顯得可笑。在男主需要幫助的時候無人挺身而出,卻在他落難的時候一呼百應,冷漠的既是社會,也是人心。

男主不幸被偷車,所以造成了自己的悲劇,萬一他偷竊成功了,就會造成别人的悲劇。而别人悲劇以後很容易就會對下一個别人造成同樣的悲劇 從而引起社會的連鎖反應。

本部電影主要講述戰後經濟蕭條的社會現象,底層群衆在為了生活苦苦掙紮的悲劇。以一輛自行車的失竊映射出當時政府的無能以及貧苦人民迫于生活的無奈,也講述男主内心複雜的情感變化,從一開始的希望到最後尊嚴的破碎,之間的變化,值得人們深思。

本片的情感線索是:失業(絕望)——找到新工作(希望)——自行車失竊(絕望)——找到小偷(希望)——證據不足無法奈何小偷(絕望)——自己偷竊自行車(希望)——失敗被抓(徹底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