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之前,不妨先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電影是造夢的,如果夢和現實一樣殘酷,誰又願意做夢呢?

2、愛情真的隻是兩個人的事情嗎?

3、社會規則是剝離他們戀愛的手術刀嗎?

《花束般的戀愛》,

多好的名字呀!

不是花朵般的,而是花束般的;

花朵是長在泥土裡的,會凋零,但會有果實,換一種方式存在着;

花束是包在裝飾紙裡的,會過期,慢慢枯萎,什麼也不會留下;

...

花束般的

愛情

日本·2021

土井裕泰 執導

不是愛情,而是戀愛;

戀愛是個浪漫過程,有始也有終。

愛情是種經營,戀愛結束了愛情卻可以長存。

戀愛可不就是包在裝飾紙裡的花束嗎?

雙方都極力地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對方,就像在花店的櫥窗裡一樣,耀眼奪目。

一旦帶回家中,擺放在桌上、花瓶裡,那新鮮的氣息便會逐日遞減,直至消失。

很多人多說《花束般的戀愛》,很真實,很殘酷,也很無力。

不同于一般的愛情電影的劇情走向——男女主人公從相識、相知,也許還要設置些坎坷和挫折,但相愛總會是結局。

似乎相愛之後的一切并不是那麼重要,柴米油鹽,壞掉的燈泡,生活小事裡的摩擦和争吵,都會變成熒幕省略掉的、掃興的部分。

01

一問

電影是造夢的,如果夢和現實一樣殘酷,誰又願意做夢呢?

就像在《楚門的世界》裡,當楚門終于走出“攝影棚”,觀衆歡呼慶祝,仿佛重獲自由與新生的不是楚門,而是他們。

...

可當熒幕灰掉,導演把鏡頭一轉,于是你看到門衛室裡的兩人吃着零食,換台尋找還有什麼可看的。

...

《花束般的戀愛》也不想隻給出一個甜蜜浪漫的夢,它想把社會對于一個人、一段戀愛的馴化撕開給觀衆看。

你能從幾處不起眼的小細節看出端倪:

女主的媽媽,見到男主後就開始洗腦——“社會就像泡澡,進去的過程很難,但是一旦進去了就會覺得很舒服。人生就意味着責任” ;

...

男主公司裡有個同齡的司機,把送貨的卡車開進東京灣後逃跑了,被警方抓住後說他不想做誰都能做的工作;

...

日本是個發達國家,社會分工早已細化到變态的程度,整個社會像是一個高壓的火爐機器。

背棄它,你無法在寒夜裡獨自取暖;

融入它,你會在熱浪裡被逐漸同化直至消解成為燃料。

這也就是為什麼影片裡在讨論的藝術、文學、電影那麼重要。

它們并不是社畜的虛僞面具,相反它們是這個高壓火爐邊上的藤椅,你能在火爐邊上坐下片刻,享受那短暫的逃離。

02

二問

愛情真的隻是兩個人的事情嗎?

女生的家庭條件富足,父母的寬容度相對較高。

這樣的家庭環境也塑造了女主不願意将就,不願意妥協的人生态度。

她更加自我,更加勇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并且敢于做出改變。

男生的成長環境并沒有交代很多,隻有他的父親短暫出現。

并且這次出現并不是以一個溝通者的角色,而是一個一家之主式的壓迫者。

父親隻是看了一眼男主遞過來的畫,對自己兒子想做的事情不屑一顧。

扔下了一句——“要麼跟我回老家做煙花,要麼就斷了你的零花錢”。

...

男主知道自己無法獲取來自家庭的支持,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所以想要和女主在一起,他就得擔負起責任來,而這樣的“責任”讓他隻看到了物質,逐漸互留了精神陪伴,也許他自己也沒意識到他變成了自己的父親。

愛情是兩個人的世界,但從不是隻是兩個人的事情。

原生家庭帶給你們的,都會被帶進你們的親密關系裡。

如果你們不掙紮、不改變,即使你們脫離了兩個家庭組建了新的共同單元,這個單元也會被扭曲和裹挾,變成一個有點不同的複刻品。

03

三問

社會規則是剝離他們戀愛的手術刀嗎?

是也不是。

是,因為社會改變了男主評判事物的标準。

當初女主找工作受挫,不被面試官認可,是他安慰對方,就算那個面試官很厲害,但他如果看了今村夏子的《野餐》肯定毫無感覺。

...

...

在這個時期,男主看待世界是用心靈,靠感受力,評判靈魂上的富足與否。

而等到男主被工作淹沒,逐漸喪失掉曾經自己所看重的價值觀,靈魂上的富足與否解決不了當下的物質現實。

他向女主訴說自己在一個大叔客戶那兒裝孫子,被吐口水,被叫去死。

曾經發生過的對話諷刺性的上演,女主忿忿不平地抱怨這種人看了今村夏子的《野餐》肯定毫無感覺。

...

...

可悲的是此時的男主,也喪失了這樣的感覺。

正是這樣的社會同化葬送了他們彼此曾共同在乎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不是,因為他們還不夠努力,沒有對話,沒有足夠的支持。

完全合拍的兩個人就一定适合做戀人嗎?

男女主初期如花束般的戀愛就是是完美親密關系嗎?

答案是否定的。

親密關系心理學裡有一個愛情三角理論(斯滕伯格),三個元素分别是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

完美的愛情在這三角形的中心,共同具備這三個要素。光有親密的愛情隻是單純的喜歡,隻有激情的愛是單純的迷戀,而隻有承諾的愛是空洞的。

...

初期的他們更多的是親密加上激情,他們處于校園——這樣非社會化的真空環境,不用考慮任何的承諾與責任,此時他們的愛是浪漫的。

可是當這種浪漫沒有為他們帶來彼此的承諾或者說共識(他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結婚),它們的目标也隻停留在想維持現狀,但永遠維持浪漫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啊!

...

...

自然的,他們的親密關系越走越遠,甚至喪失掉了激情和親密,過着同窗異夢的生活,沒法與對方敞開心扉。

親密關系是動态的,是這三個角的流動,隻有平衡才能抵達中心,擁有所謂的“完美愛情”。

而這樣的流動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被動,就像激情自然會随着時間減淡;

另一種則是溝通,用親密關系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自我表露”。

電影中男女主的“自我表露”似乎隻停留在了初期階段——喜歡的電影、作家和生活習慣的出奇合拍,但是他們沒有更深層次的溝通,他們的過往、他們過去的傷痛、他們的童年、他們的家庭和成長環境...... 也沒有進一步的、可持續的交換與分享彼此的感受。

他們有過争吵,但是并沒有“吵開”,女生在乎他的态度,男生卻不以為意,這樣的争吵也多半以互相妥協收尾。

其實親密關系裡,争吵和沖突是難以避免的,重要的不是争吵什麼和得到什麼結果,而是彼此如何看待争吵。

争吵是親密關系破裂的導火索,但也可以是向三角中心進化的最佳契機。

因為通過争吵這樣激烈的溝通方式,雙方會更加激動地把自己的情緒和訴求表達出來,意見碰撞的過程其實是傾聽和看見彼此的最佳機會。

最好的方式不是逃避和妥協,而是雙方秉持着如何讓這段親密關系更好的态度,試圖解決和回應那些未被看見和聽見的情緒與訴求。

所以,他們的愛情終究會像花束一樣,從浪漫的濾鏡裡逐漸消亡。

尾聲

這部電影其實是套上小清新濾鏡的嚴肅社會讨論,它的導演土井裕泰也并不是什麼初出茅廬,憑着熱情和新鮮的感受力,弄些段子,搞點音樂就大談愛情真谛的三流導演。

曾經在國内大火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也是他的作品之一。

高手的技巧通常以一種很輕松,不容易察覺的方式表現出來。

如果你細心一點,你會發現導演對角色心态、台詞以及場景的前後呼應,工整到近乎變态的程度。

無論是男主對于石頭剪刀布的迷思,還是女主把巴西慘敗德國作為人生阿Q精神的信條,都在影片的後半程得到了回應。

包括回環式的整體結構,從分手後的相遇引發回憶倒叙,在拉回現在時間點表現兩人的變化與發展,拿捏地都非常細緻。

而對于主題的把握,對社會問題和症結的側面表現則更是潤物無聲。

不過電影的結局也不是那麼悲觀,花束般的戀愛也并不是一無是處,畢竟在花束沒有枯萎的時間裡,它是那樣的真實和美好。

也許,我在文章一開頭關于花束的看法是錯誤的。

花束确實會過期,會枯萎,但并不是什麼也不會留下。他們給彼此的生命留下了回憶和痕迹,幫助彼此在親密關系裡成長。

就像那張被定格在谷歌地圖裡的合影,他們的戀愛也許是在某個時空永遠綻放的花束。

...

...

引用文中部分圖片來自電影《花束般的戀愛》、《楚門的世界》截圖,其他圖片源來自網絡,侵删。

...
高清zy掃碼關注,後台回複 花束般的戀愛

感謝你的關注、轉發和在看

評論說出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