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沒有一部電影的商業性已經能比《讓子彈飛》的更好了。評論區裡頗有許多人諷刺姜文丢掉了内涵而下跪于票房,建議你們投身于倡導全民閱讀《資本論》的運動中去。

由一輛火車引入,影片快速進入正題,于是節奏非常快的場景紛至沓來,姜文與周潤發的對壘層層疊加,在一場鴻門宴上進入了第一個高潮。雨夜的鬧劇引來了第二個高潮,攻防轉換令觀衆直呼過瘾,從而引來第三個高潮,也就是鵝城秩序的最終崩塌,堡壘徹底垮塌。最終,一切化為了淡淡的離别,影片由動化為了靜,觀衆的思緒也會如在煤爐劇烈燃燒後在廣闊大氣中緩緩遊弋的一縷煙霧,大口而緩慢地喘息着。

小六子的故事固然令人悲哀,但他終究不是主線,如果過多渲染勢必為影響整部電影,導演在此用兄弟們戲谑性的吊唁做了一次真正的緬懷,恰是每逢死亡必哭哭啼啼的國産電影所要學習的點。另三位死亡,湯師爺和夫人都是用戲谑的方式掩過,而二哥之死更無多少感傷,但他們的死亡也并不讓觀衆沒有反應,而是使整個局面更加凝重,恰反映出編劇的高超技術。

總結一下,整部電影商業性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其節奏把握地相當準确。由快到更快,由更快到狂野,恰到好處地在快節奏中給予觀衆一定的信息量,但不大,讓觀衆又是為姜文的種種金句捧腹大笑,又是進行一番恰到好處的思考,随影片的進度條一同前進,并在結尾一縷淡淡的悲傷中冷靜下來,思考着自己所能思考到的内涵。讓所有觀衆都能看懂,又讓影片不多又不小的内涵徹底發揮出來——做到這點已經是大部分好萊塢影片所難以達到的境界了。

順着上面,來說一說以我的能力所能體會到的内涵。“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是本部影片的标題,在這裡先抛開不提,分析一下本部電影的主體。很明顯,放大點講,可以說是一場小小的革命,放小點講,這就是兩個人的對決,亦或是,是一個人,一位英雄的傳記。開頭就顯出這位的英雄的不凡,是一群山賊之頭,“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充分體現了英雄的霸氣、穩當和聰慧。随後這位英雄又整出了不少花活,如敲冤鼓,“站起來,不許跪”等,與黃四郎一方的典型反派形象做對比,在整部電影中達到了形象的高峰。當然,這隻是個開頭。在接下來的觀影過程中,這個形象将會一步步削弱,由千軍萬馬化為了一個孤獨的人。

第一次削弱,是在小六子之死。這也是電影的一個典型意象,由主角身邊人之死襯托主角不是全知全能的。而,在面對小六子之死既表現了常人的憤怒與不甘,也表現了異于常人的冷靜與平穩,拔高了一點。第二次削弱,是被偷襲,損失了師爺的夫人,這說明了英雄也要犧牲一點東西換來最終的勝利,而被偷襲也顯然就不夠全知全能了。

如果前兩點還是我可以看作為了湊字數胡扯出來,第三點就非常明顯了——即手下分崩離析的一整個過程。黃四郎本身并沒有對張麻子進行心理戰,但兄弟們是自己從内部被擊潰的。由小鳳仙的“賺了錢,你們還要去幹嗎呢”,兄弟們紛紛意識到了某種東西,雖然被張麻子的“我們還要去賺更大的錢”所穩住了,但蛋有了縫,最終一定會破,而他們的醒悟本身并不是破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視野上的差距。手下們本身還都是山賊,除了搶錢,享受些許羅賓漢般的快樂外,便沒什麼大的理想了;而張麻子的理想是“沒有你(黃四郎極其所代表的)”,兩者的沖突是影片中張麻子的最大的敵人,而張麻子沒有順利赢下這場仗。最後,張麻子的孤身一人象征着全篇的最終失敗,也象征着張麻子英雄形象的徹底崩塌。

“讓子彈飛再飛一會兒”,這句注定會成為影史上的經典之句貫穿了整部電影。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從小來看,是不能随意估測一場勝敗,從大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赢了,但某種程度上,也輸了。不過要是硬扯上一點東西,也似乎與辛亥革命有點觀念,那些失火的槍炮險些導緻了武漢起義的失敗,也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當然,大家知道,辛亥革命沒能成功拯救中國,對應影片中的話,是”做皇帝的是誰,劉邦“。

從兩者的對壘來看,顯然我所構建的影片的背後意象就清晰了起來。黃四郎,有人分析過,當年可能是和張麻子一起革命的戰友,後來堕化為資本地主階層,而張麻子是靠争取民衆力量赢了,象征的東西顯而易見。

前面,我說了全篇是張麻子這個英雄的自傳,主要線索是張麻子由看似全知全能展現出無能為力的一面。那麼,全知全能和無能為力實際上是這個人設的兩面,主角實際上就處于兩面的中間——山賊和革命者,高高在上的和接地氣的。山賊看似是遠離我們的,但實際上山賊的主要任務還是劫錢劫色,反映的是普通人的五欲,是接地氣的,而革命者擁有着高超的領導能力與執行力,是高高在上的;另一個角度,山賊的生活實際上并不靠近我們的生活,是一種富有英雄浪漫主義的,是高高在上的,而革命中,正如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那樣,從民衆中來,到民衆中去,是接地氣的。這矛盾的分析似乎能說明《讓子彈飛》為什麼下能親近觀衆,上能引申不少。

姜文的英雄浪漫氣息就藏在其中。他的高超能力與尚有缺點的性格的構建起了其革命者的身份,而能被手下們擁護和逐漸被手下抛棄的兄弟情結構建起了其山賊的身份。所以,這個形象是神話的,也是生動接地氣的。

從深層次來講,他高高在上的原因在于他打下了鵝城,接地氣的原因在于他也是個失敗者,他不像曆史書上毛、周那樣經曆了千辛萬苦終于成功,他被手下逐漸所抛棄,他空擁着鵝城,他已經沒有力氣再進行更大程度的革命,他隻能回去當山賊。

張麻子和手下看起來似乎也有一體的成分。手下是其接地氣一面的更大的寫照,他們既擁有着淳樸的英雄的理想,也擁有着狹窄的視野,在資本主義的紙醉金迷中逐漸喪失了方向,從未理解正确的道路。這是大多數人的寫照,也是當時大多數中國人的寫照,是魯迅筆下民衆劣根性的寫照,但劣根性不是他們的錯,這個錯的根源正是張麻子所要改變的,這場自我鬥争的失敗似乎也是片尾淡淡憂傷的來源。

當然,片尾火車的打左燈往右開,駛往上海浦東也說明了些什麼……

也當然,影片不斷冒出的,如激光槍般的金句才是廣受歡迎的決定性因素,以至于現在“申遺”的梗在網上熱傳。這些金句仿佛是姜文在秀技,也極大地渲染了全篇的喜劇氛圍,使這場電影頗有點像一場戲劇,不管劇情是喜是悲,台下還是一般喧鬧,演員也是一般地在咿咿呀呀地唱。這種氛圍與網上各種嚴肅的解讀與本片不淺的内涵似乎格格不入,但使作品的悲劇成分在喜劇的解構下倍加渲染,最終在觀衆的腦中不斷回蕩,被重構,被揣摩,這也是我開頭說的,為什麼片中四人的死亡也并不讓觀衆沒有反應,反而使整個局面更加凝重。而現今大片所流行的的,死了以後必大哭一場,不大哭也放一段長時間的悲情BGM,恰恰會使觀衆感到厭倦,無法共鳴,無法融入,在低廉的BGM和劇本下更顯諷刺。

革命的火苗,在鵝城這個小小的劇場中釋放出劇烈的化學反應,宛如一個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