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在豆瓣上,偶然看到一篇羅傑伊伯特對《色戒》的影評,我覺得他完全沒看懂,這可能是文化層面的隔閡,就像我們去理解别國文化層面的一些藝術邏輯,那種隔閡是很難跨越的。
與之相反,我認為李安在色戒裡頭的表達是飽滿的,它的深度和力度都體現在非常準确的見解了一種張愛玲筆下的男女關系,并且變成了李安式的一種追索,其實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與其說是一個故事,不如說是,李安與張愛玲透過電影與文學之間完成的一場較量,當然它首先是一場對話,他最準确的表達在于,深刻的理解到了女性欲壑難填的内在所得到的一種滿足後依舊在情欲與完成政治任務之間的掙紮的荒謬性,我們借此内窺一種女性的世界,一種精神的善在肉欲本能最極端的惡之間的掙紮并最終屈服的一種女性個體的選擇!
而易先生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比王佳芝更為複雜,他既是張愛玲筆下自私的漢奸,也被梁朝偉賦予他男性的柔情,在這二者之間,才是李安,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從某種程度上,李安對易先生的表達更甚于對王佳芝的表達,梁朝偉的表演升華了易先生這個角色在張愛玲、李安、梁朝偉三者之間的角力。
如果王佳芝是張愛玲的化身,那麼易先生至少有一部分就是李安的化身,盡管他們都不完全的成為張愛玲與李安的載體,但李安借由二者完成了與張愛玲的對話,我喜歡這場或許隻有中國人才能看懂的對話,李安也第一次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的深度創作,理性屈服于本能!

我覺得這是李安21世紀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可能電影唯一的不足在于影像層面,如果能夠在過渡部分像保羅範霍文一樣更精簡的運用影像,我覺得電影還能再提高一個小層次,由此可見,這部電影也有李安在摸索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第一次讓我覺得李安可以打破中國文化層面對導演創作的道德約束,還原一種文學并以電影再創作文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