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看过最多遍的一部电影,最近情绪不是很稳定,便又看了一遍,想着写点什么。
一家咖啡店,两个女生,来来往往的每个人都在这里投下一个剪影。木马换吉他,歌曲换食谱,每一样简单又平常的东西,都一定会带着某个人最独特的回忆,等着被谁交换。
“一只好看的杯子比贝比鲁斯的签名球贵重”

电影中妈妈要朵儿给每个东西都标上价钱,有人来换就可以计算了,这样就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但是朵儿觉得很多东西是没办法标价的,唱一首歌怎么定价?给人写情书怎么定价?就好像旁白说“换东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要蔷儿认真说,她不见得说得出来,但说不出来并不表示没有半点逻辑在她脑里,只是那些逻辑多半以图像存在。朵儿呢,一开始她认为这是一种无利可图的浪费,但自从心里价值这几个字留在她心里后,事情就起了变化。”当一样事物有了心里价值,那就别人就没办法来衡量。
“要不是我们之前住这,我们也不会想换”

用变形金刚换一张老照片,在一个中学生眼中,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曾经住在相片里的人来说,这张老照片便有了回忆的心里价值。原来交换好像也没有规则,又或者说规则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读书?还是环游世界?”

其实这个问题在当下,也可以换成出国读书还是国内考研,考公务员还是选择进私企,一线城市小复式还是二三线城市的大平层。曾经这个问题我也面对过,是跳槽到一个不错的公司继续工作,还是出国读书丰富自己。或许对许多人来说,出国读书不过是混一年,回来依旧是找工作还比同龄人少一年工作资历,但对我来说,一直就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感,人只活这么一次,有什么未实现的目标就要尽力尝试,这便是我的心里价值,出国还是跳槽的选择便有了变化。虽然我不会得到什么实质性的物质,但我知道,我的选择对自己的意义。
“给我,我想要的生活”

蔷儿在树荫下骑车的这一段,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朝着自己的梦想和想要达成事情去努力,好像一切都充满了力量。我时常在想,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会不会等到四五十岁回头来看年轻时的自己,会觉得一直在忙于工作,忙于跳槽而没有认真生活感到惋惜,因为想要抓住什么东西,最后却不尽如人意而感到难过,但,管他呢,努力过就好了,尽力了就不遗憾。
“城市的故事”

最近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如果遇上更好看、优秀、价值观匹配的人,会选择离开现任吗?“下面有人说会,也有人说不会,有人说结果=奖赏+代价,也有人说尊重和关心,但下面一个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此时此刻在地球上,约有两万个人适合当你的人生伴侣,就看你先遇到哪一个,如果在第二个理想伴侣出现之前,你已经跟前一个人发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赖的深层关系,那后者就会变成你的好朋友。是幸福的开始,漂泊的结束。"
”三十五座城市,第三十六个故事“
电影就像是一杯午后慵懒的咖啡,平缓又舒服,弱化了冲突和矛盾,让人觉得甚至爱情好像也只不过是我刚好需要,你刚好可以满足,交换出来的。就像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了你的咖啡店,你们相谈甚欢,这快乐让你无暇思考怎么开始的,又何时会结束。有一天他走了,就像他忽然出现,相比之前,你似乎什么都没有少,但你留下了他的故事,他带走了你的画。只是因为曾经拥有,便感觉若有所失,一切都一样,但一切又不一样了。我们用思念来缓解思念,画他曾提起过的故事,去他曾旅行过的城市。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不是全世界,你只是一个对自己来说特别一点的人,旁人并不会因此有多少在乎,但你仍会渴望,将在在一个人心里,你是一个最特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