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的劇本有多平庸,我就不再多說了,底下大部分評論都是在抨擊的。

本片過于俗氣的劇情套路,在過去的許多現在看來概念已經很老土的、有關于AI覺醒的科幻電影裡早就很常見了,主角護送擁有某種天命之力的孩子而産生了深厚情感的展開,也讓觀衆們覺得似曾相識。

但讓國内觀衆普遍不爽的最大理由,還是電影裡充斥着與科幻題材格格不入的對東方文化的刻闆印象和誤解,明明已經是可以登上月球生活的未來時代了,電影裡的新亞洲卻仿佛還活在二十世紀初,劃着竹排在山水間耕種禱告,以及影片中許多讓人忍不住想吐槽的反智細節,比如機器人種地、機器人念經什麼的,創造了一種很新的賽博宗教概念。

...

說白了,電影帶着一股常見的西方白左價值觀氣息,即想對原生态的第三世界表達某種憐憫和普世之心,但卻偏偏沒有真正用心或放下傲慢的身段去了解那裡真實的生活形态,隻是一種虛假而空洞的慈悲。

也因此,這麼多年來,能在國際舞台上獲獎的第三世界文化作品,不局限于電影,包括文學小說等,往往不能強調發展與進步,而必須要呈現一種落後、野蠻、無序的生活,或者有關原始與宗教的話題,才有機會受到西方上層審美的認可,但這種自以為是地對原生态文化的尊重,何嘗不是一種刻闆的偏見與歧視呢?

所以我很能理解大家對本片的不滿,因為這部電影的内核本來就是歪的,甚至在影片裡将能控制機械的“AI創世者”Alphie,設計成藏傳喇嘛教靈童的形象,如果有人願意深入解讀,我相信也多少有某種隐喻和立場在裡頭,這裡就不展開了,這個話題有點危險。

但說句實話,我僅代表個人,還是挺喜歡這部影片的。

原因無他,完全是因為這部電影的畫面觀感實在太好了——雖然我不清楚這部電影具體的投資經費是多少,但不客氣地說,本片在美術水準和畫面表現力的呈現上,比現在大成本投入、但特效降級到基本和卡通片差不多的漫威電影強了不知道多少個段位(就要拉踩!),電影編劇應該集體給美術組磕個頭道歉謝罪的程度。

...

電影裡許多恢弘的場景,讓我在看到時忍不住贊歎截圖,那種科幻卻不失寫實質感的宏大場面,天空中若隐若現漂浮飛過的巨大武器,絕對會讓每個巨大物體愛好者感到震撼而興奮,對我而言,有種夢境中的場景被具體表現出來的驚異感。

電影就是奇觀(spectacle)的藝術,借由這道通往異世界的門,我們能在銀幕上看到現實生活裡可能你再多活兩三百年也無法看到的浪漫奇景,這也是我之所以喜歡電影藝術的一大理由。

勞拉·穆爾維的《視覺快感和叙事性電影》至今仍為看似紛繁無數的電影做了精準的類型定義,有一部分電影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觀衆視覺的快感,讓觀衆去見證奇觀的。但到了今天,在特效技術比幾十年前更發達的現代,我們卻再很少看到有幾個導演真正有為了“創造奇觀”而努力的影片,去制造一個震撼視覺的虛拟幻境。我們看到的隻是CGI的無聊堆疊,千篇一律的超級英雄,素材庫裡标準的科幻場面,更多的光污染與爆炸場面,而沒有多餘有創造力的想法,為觀衆帶來像幾十年甚至百年前的人們第一次走入影院、看到卓别林在商場裡溜冰或挂在鐘樓外的不可思議和驚歎。

我能想到今天幾個少有依然在為打造奇觀而努力的,像是卡神、諾蘭、維倫紐瓦、吉爾莫·德爾·托羅……但确實太少了。當然這也可能與我們生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有關,對于視覺沖擊和快感的阈值已經被提升到一個很高的程度,當年第一次看到鋼鐵俠從天而降時,我會感覺到雞皮疙瘩都立起來了,但當我再看第三十部漫威電影時,我已經不會再為裡面相似的特效場面而感覺到一絲波動。

...

扯遠了,總之我實在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美術,極盡真實的科幻風格,讓我想起了早年看過的《第九區》。雖然影片将機械與宗教的結合在邏輯上顯得有點可笑,但當它呈現在眼前時。那種怪異的美學則很攝人心魄。電影裡多出通過未來與原始同框的對比,制造出一種很難用語言形容的神秘與悲怆的氛圍,想象一下,今天的飛機若出現在古代時,一樣也會被當成神靈般頂禮膜拜吧。

電影結束後,看到CAST名單上出現的導演名字——加利斯·愛德華斯,我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他啊”,怪不得審美在線了。

加利斯·愛德華斯,這位年輕的英國導演,此前另兩部有名氣的作品,《哥斯拉》(2014版)及《星球大戰外傳 俠盜一号》,與這部《AI創世者》一樣,恰好豆瓣評分都在6-7分間徘徊,通常意義上并不算評價太好的電影,但卻剛好都是我私心裡很喜歡的影片。

理由也一樣,我很喜歡這幾部電影裡表現出的獨有的奇觀與美術風格,一種恢弘巨大,卻充滿着末世悲劇氛圍和真實渲染的科幻奇景,僅有在他的電影裡才能感覺到的質感。

...

《哥斯拉》(2014版)被很多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夜景太多,哥總戲份太少,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若隐若現,隻給你看到隻鱗片爪的感覺,讓許多人不爽。但我還記得當時在IMAX大銀幕上觀影的心情,仰頭望去,有種龐然巨物遮天蔽日出現在現實裡的真實震撼感,那個巨大的身影,每次從神秘晦暗中降臨,都能讓我的心跳加速。而電影後段軍隊從高空跳傘的名場面,更是一直被人傳頌。

後面幾部傳奇《哥斯拉》電影我也去IMAX屏幕上看了,雖然怪獸的畫面更多得多,哥斯拉大戰基多拉,哥斯拉大戰金剛,各種直接和沖擊力的動作場面,但卻再沒有第一部那種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和巨物碾壓在你頭上的戰栗感。

...

而《俠盜一号》也是我最喜歡的星戰作品,全員BE的悲壯結局,至今還能想起當時在影院裡看到的不可思議,死星出現在異星地平線的巨大絕望和威壓,也是其他電影裡宛如玩具般的死星所無法比拟的質感,真正意義上的靜寂的宇宙死神。

我一直認為,在表現“大”這個命題上,加利斯·愛德華斯在新生代導演裡的表現和審美是獨樹一幟的。隻是可惜我不能在IMAX大銀幕上看這部電影,因為我知道,同樣一個鏡頭,在電腦屏幕、電視屏幕(甚至也許有人是在手機上看電影)和大銀幕上看,觀感是截然不同的。否則看到“遊牧者”(Nomad)從天穹墜落的那壯觀一幕,我一定會看得一整個瞠目結舌。

...

所以,也許并不客觀,甚至我自己過去也經常寫到:如果隻為了沖着視覺特效去看一部電影,而不講究劇本好壞,那還真的算看電影嗎?和飯圈有什麼分别?

但大多數時候人對一部影片的喜好是很主觀的,甚至僅有一個亮點、一個喜歡的理由、一起看電影時某個特别的人,都足以為之扭轉評價。

就為了這一幕,我也願意為本片打上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