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同意下面有一篇很短的影評,看了三遍。主要觀點除了很明确的“這是一部爛片”、“導演過于自大陳舊”之外,還提出了有三個夢露。
第一個夢露:夢露本人,icon形象承載者,是啥樣的無人知曉。
第二個夢露:1954年到1961年左右的大衆形象夢露
第三個夢露:icon化以後的夢露,大概1961年左右開始的。
夢露一本人,很可能就是個勇于付出代價去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女人,既不是所謂悲慘的性感女郎(生前),也不是什麼女權先鋒(後世),夢露一本人是誰不重要,但她和她的團隊,是打算在她生前就把她的外在形象從第二個夢露轉型到第三個夢露的。
換句話說,如果故事正常發展,夢露可能活着轉型成“嚴肅的左派知識分子”,隻是一些意外(也是因為作為夢露二造成的生活習慣紊亂,安眠藥過量而不是什麼鬼扯的自殺,她一直很明白自己将從夢露二轉型到夢露三,這是她和她團隊的計劃,她36歲了,不可能繼續sell sex,從這一點來看,她就是理智而清醒的,完全沒有自殺動機)把這個過程打斷了,反而造成了一個懸念。
諷刺的是,在她身後,icon形象的制造者,在icon承載者本人已經入土的情況下,幫她完成了這次造神。
夢露二,已經成了夢露三,而且越來越偏向夢露三。
好萊塢是很善于制造“形象”的,聰明的一線巨星們,都知道自己隻是“形象”的承載者,群星璀璨,“轉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個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之一。
李小龍意外早逝,好萊塢在他身後幫他完成的不僅有轉型,甚至還有成名。在西方,他的最終形象定格在有真功夫很能打的東方武學哲學家。是不是本尊,已經不重要了。
明星本身會不會對自己穿着“外衣”感到煩惱?也許經常有,但這已經不重要,觀衆也不感興趣。
相對于這些由于早夭未能在生前完成轉型的大明星和icon,也有更多的人活着完成了轉型。
有多少人還記得凱瑟琳·赫本早年的形象也是性感美人?大家隻記得她是強力女人、偉大演員。
這些巨星經過轉型,基本上“埋葬”了轉型前的形象,最後壽終正寝,大家隻記得她們最後定型的形象。
夢露由于意外死亡,夢露二和夢露三的形象卻分别存在于不同的人群之中,這就是因為夢露二和夢露三兩個形象都深入人心,不同的觀衆隻看到不同的哈姆雷特。
因為,夢露活得不夠長,夢露三不足以完全埋葬夢露三。
凱瑟琳二卻已經被凱瑟琳三(凱瑟琳大帝)埋葬,因為她的一生是足夠完整的。
李小龍就根本沒有李小龍二,因為他在李小龍二有機會出現以前,已經死了,所以世界上也隻有李小龍三。這也許也是因禍得福,造成李小龍人設毫無分裂,照樣定型,在他身後變成了icon。
所以,這部電影表現的是沒有人承認的夢露四,所以不僅夢露二和夢露三的粉絲都反對,夢露三的粉絲甚至會被導演編出來的這個夢露四震驚和惡心到了。
這麼說來,所有icon恐怕都是這麼被各種力量包括他們自己的運作千辛萬苦被造出來的,而能成為icon的材料又特别難得,所以好萊塢曆史上的大小icon其實根本不會超過40個。
跑個題,其實這種形象轉型,不僅存在于好萊塢,其實遍布整個曆史,前朝皇帝的形象,在後代筆下漸漸異化,以樸正熙為例,近年頻繁“被黑”,而韓國人距離樸正熙年代越來越遠,記憶越來越模糊,三十年以後,等那些50後都死去,還會有人記得樸正熙二嗎?
(這篇文章不指望多少人看懂,一點小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