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大結局,一句“蘭因絮果”道盡世間男女姻緣,深化了帝王夫妻婚姻圍城的立意,引無數觀衆淚崩,也将該劇推向新的高度。
87集劇情,低走高開,曆時兩個月終于以豆瓣評分7.4,網播量146.4億的成績畫上了句号。《如懿傳》表現雖可圈可點,但在收視率和口碑方面都沒能達到其“姊妹”篇《甄嬛傳》的高度,難以匹配其大投資,精良制作,群星演繹的超強配置。
而《如懿傳》無緣“劇王”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喪”的整體風格和溫吐劇情,而非未“上星”和《延禧攻略》的影響。
“一波三折”的開播,口碑流量難“如意”
6億投資,9個月拍攝周期,三金影後領銜主演,衆多老戲骨加盟,現象級大劇的“姊妹”篇,衆多爆劇标簽讓《如懿傳》自籌拍以來一直備受媒體和網友期待,被預訂為年度“劇王”。
但與其超強配置對應的确是命運多舛的延播,《如懿傳》從籌備開拍便備受争議,原著涉及抄襲,演員天價片酬,不能過審上星等問題,導緻《如懿傳》引發外界重重猜想,深陷輿論漩渦。而對于其多次延播,不少網友在經過無數次失望後表示,愛播不播,降低了觀衆的好感度。
在網友抵觸情緒日益增加和同類題材《延禧攻略》大火的兩路夾擊下,《如懿傳》最終放棄上星,轉戰網播。可能一波三折的開播已經預示着該劇很難問鼎“劇王”寶座。
自2011年《甄嬛傳》大火以來,“劇王”的标配一直是兼具了“爆火”與“經典”兩大要素的現象級作品,例如《甄嬛傳》《琅琊榜》和《人民的名義》。
首先從網播量上看,《如懿傳》大結局累計播放量146.4億,播放量上并沒有落下太多。但是此前被群嘲的楊幂新劇《扶搖》播放量都達到了138億,而2018年的爆款《延禧攻略》更是以150億收官,更不論《甄嬛傳》九家地方台當地收視年度第一的好成績。
其次,在口碑方面,《如懿傳》的首播并沒有帶給觀衆期待中的享受,首日1.6億的點擊量,截至第二天豆瓣評分隻有6.6。周迅浮腫的臉,霍建華面癱的演技,後宮明顯“超齡”的顔值,色彩斑斓的服裝等等,讓這部預定 “劇王”幾乎被群嘲到體無完膚。
雖然在開播三周後,随着劇情的推進,矛盾全面升級,口碑也逐漸走高,最終在大結局反超《延禧攻略》拿到豆瓣評分7.4的成績。但是,與《甄嬛傳》9.0的成績相比,《如懿傳》在口碑方面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就“火爆”和“經典”而言,頂級配置的《如懿傳》顯然并未“如意”。
“上星”失敗導緻定位偏差,《延禧攻略》搶占宮鬥市場
《如懿傳》在拍攝之初的市場定位是符合電視用戶觀看習慣的宮廷古裝電視劇,其目标群體是30-39 歲的成熟女性,因而其在服裝造型、演員選擇、劇情節奏、故事主旨上都與該定位保持契合。
但是因各種原因導緻的“上星”失敗,轉戰網播,讓《如懿傳》在各個方面上都很難滿足視頻網站年輕用戶的喜好,直接導緻了該劇難以适應網播的現狀。使得《如懿傳》不僅流失了大批電視觀衆,也未能圈住視頻網站的主流用戶,極大地影響了該劇的觀衆緣和網播量。
其次,在《如懿傳》還在為“上星”努力之際,其同題材宮鬥劇《延禧攻略》早已率先網播,搶占宮鬥市場。另外,由于與《延禧攻略》的人設安排相反,讓沉浸在“衛龍CP”、“令後CP”的觀衆難以接受《如懿傳》裡角色性質的轉變。
同時段播出,《如懿傳》開播第一天的收視率僅為《延禧攻略》的三分之一,僅比周天已更新的《沙海》高出一點,口碑方面因前期劇情問題和《延禧攻略》人設問題被觀衆瘋狂吐槽。
兩部題材相同風格迥異的劇,各有優點。有媒體評價,《如懿傳》勝在了演技,而《延禧攻略》赢在了人設,偏偏《延禧攻略》早于《如懿傳》開播,人設入心後搶占先機,《如懿傳》算得上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場晚集。
某種程度上,《延禧攻略》确實影響了《如懿傳》前期的口碑和播放量,而随着《延禧攻略》的完美收官,《如懿傳》開播不久便獨占鳌頭,開播近10天播放量就已經達到了15.4億,熱度也在慢慢的回升。
《如懿傳》未能成功“上星”與《延禧攻略》的搶占市場的前提條件下,讓“命運多舛”的《如懿傳》未開播就面臨不小的壓力,是該劇無緣“劇王”的客觀因素。
高深立意下的最“喪”風格,80多集鋪墊下的溫吐劇情
如果說客觀因素令《如懿傳》未能衛冕,僅是“天時地利”的不和,《如懿傳》在時間的考驗下仍有勝算。
然而,《如懿傳》講述了在宮闱傾軋中,一對青梅竹馬從恩愛相知到迷失破滅的婚姻曆程。該劇的故事立意已經暴露其最大的缺點——僞宮鬥下的不接地氣。試圖以“失敗者”的角度講述帝王婚姻以期突破宮鬥劇的套路,卻忽視了婚姻圍城立意放在宮鬥文中的“違和感”。
就算《如懿傳》成功“上星”,未有《延禧攻略》搶占市場,其帝王婚姻圍城的深刻立意塑造的不争不搶、因愛隐忍的女主形象已經為該劇奠定了整體太“喪”的風格。
此外,劇中皇後、高貴妃、嘉嫔、令妃乃至女主如懿都過“喪”的命運緻使整部劇較為壓抑,而對于主要觀看群體而言,過于沉重。
畢竟一部120分鐘的悲痛電影能帶給觀衆關于人性的思考,而一部全程過“喪”的87集電視劇隻會讓大多數觀衆郁結于心,難以舒緩。
而以同樣立意沉重的《人民的名義》為例,反腐題材加上特定的情節,在正能量風格的帶動下,受到觀衆熱捧,以日收視率8.1066的好成績打破收視紀錄。
此外,《如懿傳》未達到期待高度還有劇情問題,該劇前期劇情過于緩慢,服化道選角各方面均不在線,過高期望與過低第一印象的對比帶給觀衆巨大的心理落差。
而就整體而言,溫吐的劇情,過多的鋪墊被調侃為慢性“自殺”。前面諸多的宮廷鬥争僅是為如懿“斷發明志”和“兩不相見”的後幾集大爆發作鋪墊,80多集的隐忍求全很難滿足觀衆對快節奏的要求,隻會讓大多數觀衆在慢熱中棄劇,而非細細地品味。
此外,在人物塑造方面,全劇角色塑造較為成功的隻有因愛生恨,以死抗争的如懿,其他人物形象塑造不夠立體,難以像《甄嬛傳》那樣留下衆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究其原因,《如懿傳》未能實現理想狀态下的雙滿貫,雖有未上“星”的市場錯位和《延禧攻略》搶占市場的影響,但最大的原因是其自身内容
未能經得起市場和觀衆的考驗,過“喪”的風格不符合觀衆“爽文”的審美偏好,而溫吐的劇情難以滿足觀衆快節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