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這部以張桂梅老師為原型的電影,許多觀衆對這部電影并不滿意。
認為電影對張桂梅老師的形象進行了嚴重的歪曲,甚至還有網友質疑電影的導演和編劇是否真正了解張桂梅老師的故事。面對争議,導演和編劇們也進行了回應,這樣的回應并沒有平息觀衆們的質疑和不滿。甚至六公主親自出馬都沒有平息争端。
其實強調主旋律的《我本是高山》不說,多部商業主旋律電影都有類似争議,最為争議的是,很多角色人物,包括這部《我本是高山》,非常不接地氣,感覺人物塑造的如同空中樓閣,無法引發觀衆的共鳴,甚至有原型人物被扭曲的感覺。
其實,如果我們跳開本土視角,用好萊塢的視角看待這部電影,就會發現,所有情節就說得通了,并且完全符合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套路。
作為當今世界最強的商業電影産地,好萊塢有一套嚴格的電影規範,甚至可以說是政治正确。不按照這套規範,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我本是高山》,幾乎可以看做是這套好萊塢式電影規範的産物。比如,好萊塢強調個人英雄主義,主角必然需要鬥天鬥地鬥隊友,所以影片需要主角和所有角色有沖突,否定集體主義精神。
好萊塢強調家庭主義,認為主角的原生驅動力的核心是家庭,否認更加博大的理想信念,所以影片需要主角依靠對丈夫的思念來做事業,不展現張桂梅老師崇高的理想信念。
好萊塢強調宗教虔誠,可以看到很多角色更像是無腦的殉道者而不是有理想信念的理想者。為人诟病的酗酒母親形象,換成紐約破爛公寓裡的母親,《風雨哈佛路》,是不是就合理多了?因為這就是好萊塢式的救贖角色移植過來的。
甚至于因為國情不同,張桂梅老師倡導的職業,醫生、教師、警察、部隊,被《我本是高山》改成了醫生、律師、護士。
人是很難超脫自己的認知的。好萊塢導演讓·雅克·阿諾名作《兵臨城下》,設置了恐怖的督戰隊,因為作為法軍出身的讓·雅克·阿諾隻知道發揮戰鬥力最強的手段是督戰隊,因此,理所當然的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沒有更加恐怖的督戰隊,是打不赢的,他對“為了祖國”的紅軍戰士,沒有任何概念,所以,他理所當然的被紅軍老戰士扔了磚頭。
我們的電影藝術工作者,特别是編劇,常年端坐于窗幾明淨的辦公室,吹着空調喝着咖啡,偶爾幾天幾月的采風,也隻是旅遊一樣的獵奇。她們用自己淺薄的認知,臆想“弱者”的境地,用自以為是的傲慢,解讀自己不理解的英雄。
他們把人性拘泥于小情小愛,不懂理想信念的偉大,不懂真正的大忠大奸、大善大惡,需要工農的苦難,卻缺少對真情實感的表達,忽視對現實生活的描寫,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群衆。
《流浪地球》作為非主旋律但弘揚了主旋律的影片之所以大獲成功,根本在于立足本土,内核是民族的,是群衆的。“中國航天飛行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這不就是幾千年的民族傳承?
我們需要的電影應該是立足本土,立足民族,而不是崇洋媚外,用外國人的視角解讀本國的英雄,隻會讓人感到不倫不類。
上一個把知乎、微博、抖音、小紅書、豆瓣、b站、頭條、虎撲等論壇統一戰線,一緻批評的家夥叫以色列。
現在是它!
如果有教育相關部門人士組織觀影,說明教師自己都不尊敬自己的職業!
...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祭祀在古代的人們心目中,是一件精神意義巨大的集體性行為。古蜀國是一個神秘的國家,這不僅僅表現在曆史上,更多的是三星堆出土的那些神秘又可愛的文物。古蜀國的祭祀活動,和中原國家的相較的話,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無論是通天徹地的敬天思想, ...
康熙不隻是打怪升級
沒看之前,很多人就說過了,《雍正王朝》要比《康熙王朝》好看。我身邊的很多人更多的喜歡看康熙,康熙王朝本質上,和今天的爽劇是一緻的。順治賓天,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敗葛二蛋。《雍正王朝》就是一部披着古裝劇的曆史劇,和大明王朝1566一樣 ...
民 工
鞠家三男,爺爺是認命的,老老實實就幹農活,對于生活瑣事和農村風俗根本不在意的。廣大,中青年啥本事都沒有,就靠一股犟脾氣幹着最低級的民工活,也是最古闆的内向男性,對于家庭隻有錢錢錢,沒有任何情感上的投入,導緻兒子不聽話,媳婦過于空虛被 ...
所以女主到底是同一個人還是換人了?
看了好多網上的分析貼,有說女主是精神分裂的,有說是換人了的,個人比較站隊是換人了!如果仔細看劇情的話,其實有很多伏筆,都能證明是兩個不同的人。失憶會的女主的頭發是右偏分,且本身性格也直率,活潑,愛打遊戲喝冰啤酒都能看出,一點也不做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