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地陪家人一起吃過飯;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地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你又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地品一杯茶?

在這個凡事講究快的社會中,效率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目标。我們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工作、吃飯,就連旅行也不例外。

快節奏的生活給我們帶給了物質上的滿足,卻無法讓我們的心得到一絲慰藉。

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内心深處,我們渴望的是一種與快完全相反的狀态,那就是慢。

朋友曾經說喝茶是附庸風雅,是文化人才做的事。但如今他也會時不時去泡一杯茶,體驗一下遠離塵世的感覺。

其實,像他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喝茶,是因為他們越來越享受泡茶的過程。

泡茶的過程是一個慢過程,是一個完全與現實世界相反的世界,它是一個可以讓人暫時遠離塵嚣的媒介。

...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文學的日常第二季》。最開始被它吸引,是因為裡邊有我喜歡的作家,我想通過這部紀錄片來了解他們的生活。

...

但看完後,我才發現這部紀錄片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作家們的生活日常以及他們對生活的見解。

這部紀錄片是一個可以讓你重新正視自己、重新正視生活、重新正視人生的片子,就像第一集開頭寫的那樣,生命就像浮土,飄揚又落下。

浮土飄起來,落下時卻是緩慢的,一點點的往下落。它們在下落的過程中欣賞世間的風景,最後回歸大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命和浮土是一樣的, 它們都是宇宙間的一粒塵埃。人的出生即代表着飄揚到制高點,随後的每一天都代表着落下,一點點地、緩慢地走向終點。

劉亮程說,伴随我們的都是緩慢生長的萬物。

...

一粒麥種,從發芽到抽穗再到成熟,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緩慢生長的過程,揠苗助長隻會是它枯萎。

人的成長同樣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嬰兒到少年,中年、老年,慢慢長大變老。

以前的人們,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現在的人們是各自玩各自的手機。智能手機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地球也因全球化變成了地球村,無論你居住在哪裡,都可以進行視頻通話。

高科技的發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高科技在另一方面卻阻礙了我們與大自然的聯系。

...

古人經常通過大自然來抒發内心的所思所想。像于謙的《石灰吟》,他借用石灰來象征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間。

人生活在社會中,更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與我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以蒲公英為例,蒲公英長什麼樣、有什麼功能,它對人生影射了什麼含義等等我們都可以通過百度知道。

...

但想要真正認識它,光靠百度詞條是不夠的,它需要我們去親近它,觀察它,甚至品嘗它,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樣子。

就像喝茶,茶藝師告訴你,這款茶有花果香甚至有蜜香,如果你不親自品嘗,你是不會真正了解這款茶的。

通過《文學的日常第二季》,我們可以看到,作家之所以是作家,是因為他們比普通人更熱愛生活,更愛惜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就連睡和醒這個最普通的話題,在他們的眼中都是如此不同。

...

劉亮程說,人生隻有兩個狀态——醒和睡。

在看這部紀錄片之前,我一直以為睡覺就是睡覺,它隻是一個身體機能自我修複的過程。對于很多人來說,醒着的時間更有意義。

因為醒着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很多的事,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

但在劉亮程老師眼中,睡是醒的另一種狀态。在睡的時候,我們會做夢,夢裡的我們會奔跑、會笑、會哭,也會衰老。

...

人人都會做夢,但不是人人都能對夢有一個深刻的認知。文學照亮生活,這些作家總是及時用自己的筆來提醒我們這些人,我們應該怎麼對待生活。

我很喜歡于堅老師在裡頭說的一句話,“”詩性,是對不确定的尊重”。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追求确定性,追求真理與完美,但很多事情其實根本沒有确定的答案,就像今天不知明日事一樣,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

把生活過成詩,享受當下的每一天,你會發現生活中的美處處都有,詩意也處處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