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失落了幾個小時後,我覺得自己被欺騙了。我聯想到自己看的上一部電影《我的鄰居山田君》,同樣講訴祖孫三代的家庭,為什麼我卻感覺到了希望?那是因為劇中的大人盡管按部就班地生活,卻疏遠了所有人和事,隻看到自己,可是他們連自己的朋友都算不上,更别說另一半的。

從一有事就求神拜佛可以看出,當一個虛無的意志都淩駕于自己之上,還能指望自己有什麼主動性呢?

孩子,特别是青春期和幼年的孩子,需要大量的溝通和陪伴。而劇中的孩子,在遭遇霸淩、面臨兩性關系的困惑等成長節點,明顯需要大人引導,大人卻缺席了!如果說生而不養,為何要生?奉子成婚嗎?更不用說職業選擇,愛好探索,都需要大人引導的。而劇中大人和小孩的溝通都是單向的,教你相機——為什麼是相機不是錄像?不是畫畫?多和昏迷的老人說話,“姥姥多疼你啊”,但是自己卻直接上山遁世了。他們不聽孩子的困惑,不引導孩子未來的選擇,不關注現實生活的美好。

這就談到了第二個問題,奉子成婚其實代表着對新生命以及婚姻意義的肯定,但是這個關系中,卻沒有溝通!為何不溝通?首先,電影中的愛不是真正的愛情。控制被包裝成了愛情,初戀女友把自己未來的焦慮投射到男主的職業選擇上。寂寞被包裝成了愛情,醜陋懶惰的胖子有着他習以為常的多年女友。情欲被包裝成了愛情,如果說看一眼内褲就能感到青春的懵懂,那小朋友不要去沙灘上了。還有更細思極恐的,有人說拉提琴的女生誘導男友殺人。連生命都不尊重,又如何過好這一生?這一對對的,他們相互是最好的朋友嗎?他們無條件地相信對方嗎?如果連聊都聊不來,就草草成為夫妻,随波逐流地悲劇一生,那我隻能說,自找的。人生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

而對于老人,兩位打工人父母把照顧老人的事外包給别人,一個上山還要給和尚交錢,一個在工作中被耍得團團轉。如果說這不是男主喜歡的工作,如果說這不是男主覺得聊得來的夥伴,為什麼他不辭職,不去尋找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就像大田,世界上不可能隻有一個大田。他為什麼不想辦法拉攏别人與大田工作?因為他沒有價值觀。他盡管不看重金錢,但我也看不出他看重什麼。他平時也不看書,沒有看書的鏡頭。如果說所有都是靠嘴上說,不需要付出實際行動的話,人生确實虛無。

劇中的話題離不開兩性關系、金錢和死亡,似乎我們隻能随波逐流、束手無策。但是人是可以選擇幸福的,除非他不想。就如初戀女主,她認為金錢能帶來幸福,即使不和男主在一起,兜兜轉轉依舊選擇了賺美元的先生,在大洋彼岸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想來日本就來日本旅遊,可謂是人生赢家。旅行本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日本的旅遊業之發達世人皆知,但是鏡頭卻選擇了與男主糾纏的片段。她的心思全然放在20年前的一個結上,而結束時也選擇了與男主一樣的逃避方式,突然消失,不留理由,給男主留下一個黑洞。年過不惑依舊沒有學會給人一個交代。她也曾想從美國婚姻中退出,拿對方兢兢業業、不怎麼回家掙的錢,可是突然離開的舉動又全然推翻了這個打算。這種糾結隻有一個原因,她根本沒有為自己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