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便创业,除非你能等到
“钱宏明死后3个月”。

厂二代/留德博士回国,银行行长妻子的配置⋯•
富二代高知重仓国产研发还不迷信金融的故事.
唯一一个白手起家的角色,他因为投机跳楼了。
好像简而言之是这么个事儿。

这部剧不能说不好看,95两大演技花&生挑梁,戏剧冲突足够,但是这个故事……它带点强行美化那意思。
当人物过于有光环,他对抗时代洪流的悲壮感就被削弱了。柳钧此前每次资金断裂都有钱宏明雪中送炭,动辄几百万(零几年的几百万)。当人物被塑造得过于投机,他对抗时代洪流里不可明说的不可抗力就被掩盖了。#钱宏明自杀#“因为投机”的弦外之音太重。
钱宏明死后的三个月,经济迎来一次增速、银行信贷政策放宽、万亿救市⋯我一度觉得,钱宏明才是能代表普遍大多数的男主。而柳钧,哥们是童话。

虽然原著叫《艰难的制造》,但是叙事比重“强金融,弱制造”,带点跨时代启示录的味道。

当年启示录放到当下依旧醍醐灌顶。可能这也是这部剧在这个时间节点播出的原因。比如暴雷、泡沫、比如过剩的产能、比如高杠杆。特别是投资这个东西,生存资本多出来的才叫投资,不然那叫玩命。人类玩钱的美妙心态,我最近听到一句话觉得蛮酷的,叫:就当丢了。

人还是可以有适当的实业理想。当然,我的评价不算数。因为08年,三年级的我还在和我爹辩论为什么考了高分暑假还要补习,苦哈哈写他买的习题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写作文夹带私货控诉他的残忍,对世界的诡异没有太多实感。除了我现在偶尔会有一种“我读的书好像也是场投资泡沫”的幻觉。不过这事儿无所谓,读到就是赚到父辈的钱了。反正钱不被我吞也被别的吞,不如被我吞了。

中国这些年发展太快,泡沫和史诗并存,那当年真正身处风险和机遇其中的人面对当下的世界又作何感根?
谁等到了“钱宏明死后3个月”,谁又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