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未經過系統,仔細,專業的對照,本人也非專業學電影得人,隻是作為一個短時間内看過兩版的人,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叙述将由表面層層深入。若将電影比做人體,那麼我将從外衣到妝容,身體構造再到心髒講述一下我個人的主觀看法。

首先是外衣。麥克盧漢說過一句争議比較大的話,“媒介即訊息。”在我個人的理解裡,我比較認同這句話。在過去文字時代,我們依靠文字傳播,那麼我們接受到的訊息也受到了文字傳播的限制,即我們對信息的接受不會收到文字傳播者的聲音衣着的影響。舉一個或許淺顯的例子,過去的美國總統大選并不會在電視機上播出,那麼我們判斷标準局限于聲音,或者文字,而當總統形象在電視機上呈現,即作為信息被我們接受時,總統競選時的文字力量被削弱,而說話時的姿态,表情,動作作為信息影響我們的選擇判斷。那個在電影裡,體現為主角形象,配樂以及整體色調影響我們對于電影的感受。

我們的主角“偉傑”,是一個熱愛看電影,有點幽默細胞,四年級辍學的低文化高智商的人。印度版是由Ajay飾演的。他長的就像聰明人,有一種演反派都是大boss的那種感覺。身材人高馬大,中和了他由于下眼白太多造成的“算計”感,看起來擁有了幾分正義感。最振奮我的鏡頭,是最後他站在海邊的那個面部特寫,以及最後在新建成的警局的面部特寫,方正的臉型,肥大的耳朵,整個的面部形象有一種“佛陀”的感覺。“為了孩子我可以做任何事”,這句台詞由他說出來,就像是在象征着為了孩子的父母,可以成為“神”。是的,這個四年級辍學的男人,在保護孩子的時候,可以成為“神”。

其實還有更多想說的關于導演想要借形象傳達的東西,我将在講述“心髒”的時候詳細講講。國産的李偉傑是我們熟知的筷子兄弟,肖央飾演的,電影對李偉傑的形象也作了很多方面的改進,比如更加的不正經,增加了喜歡看拳賽的愛好,自己肖央本人的形象就脫離了人高馬大,以及也是一個很普通的容貌,再加上文化不高被家裡人嫌棄的人設,我第一反應就是,很典型的拆那父母人設。不止是這一點,看過電影得應該有察覺出來,電影作了很多中國化的改造。比如,母親的形象,剝離了美豔的打扮,撒嬌想去吃好吃的東西的情節,中國版的更加溫柔知性,比較符合國内大衆對于母親的常态化印象。

配樂方面,我第一次覺得印度電影不吵了,而國産版的反而“吵”了。少見的沒有歌舞片段的印度影片。我一直想說國内電影的缺點,殺人前來個冗長的bgm以及畫面鋪墊,犧牲錢各種特寫,配樂,烘托氛圍。一些莫名其妙的藝術表現形式太多了,減分。還有一些莫名其妙一點都不生活化的台詞。比如說“當你看了一千部電影,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離奇的事。”我真的個人覺得這個台詞在那很減分,對于塑造人物沒有半毛錢作用,像印度版的,加幾個男主運用電影裡學到的幫助别人的情節不是更好嗎?還有體現家庭矛盾,動不動,就沉默,沉默,過于壓抑了吧。

關于色調,國内想拍恐怖片,而印度版的壓根就沒想拍恐怖片。國内的色調是很灰暗的,加上一些沉默壓抑的鏡頭,就很壓抑。吐槽一波國内小女兒的塑造,絕了,我以為她鬼上身。正常小孩,幹嘛塑造的那麼,那麼那麼恐怖,像是鬼片客串的。印度版的就是正常色調,看起來沒有恐怖的氛圍。這個可能每個人喜好不同吧,我個人喜歡印度版的。

關于妝容部分,也就是節奏和鏡頭。節奏的話,印度版比較慢,國内版比較快,從時長可以體現。慢節奏就是時長很長,高中語文老師的影評“太長了”,對,會導緻一些人看不下去。國内的比較短,為什麼呢,因為懂得都懂,商業片嘛。而且前面吐槽說國内的濾鏡,以及一些人物得形象,都有濃濃的恐怖片味道,懂得都懂,更抓人阿,商業片嘛。然後就是鏡頭,我不是專業的,我不懂兩者的區别。我有很喜歡得鏡頭,就是國内的關于打拳和打人交織,歡呼和痛苦穿插的鏡頭。然後國内會多一些烘托,渲染的鏡頭。

最後講人物塑造和主旨。國内和印度在這兩者差異很大,原因不作贅述。國内的李偉傑,因為沒有文化,被大女兒嫌棄,這一個設定使得後面的情節更加打動人心,這也是電影的一個主旨之一,就是宣揚父母愛的偉大。有意思的是,國内也有“為了孩子什麼都做的出”的台詞,但這句話并不由李維傑說出,而是所謂的反派,女局長說出來的。我覺得這個改編很不夠味。當然也是和人設有關的,國内維傑是有信仰在身的,最後的情節,就是棺材上有血手印,讓他意識到他們把局長兒子拖進棺材的時候人還沒死,于是他最後選擇了自首。印度版的維傑直接把人丢警察局了,并且還陰陽怪氣對那個欺負他的局長說“你會保護我們一家人的”,cool斃了。我也不敢揣測改編原因,可能就是印度版的太極端了,不符合那啥價值觀吧。

關于女局長的塑造以及那個小警察的塑造。小警察,國内的就是沒什麼智商,暴躁的不像個正常人。印度版的有點智商,還會試探男主角,差點就坑了維傑一把,雖然不幹人事,但也不會不像個正常人。女局長,印度版的很聰明,智商和男主角旗鼓相當,國内的,弱了點,後面在知道了自己兒子幹了什麼事後,繼續遷怒男主角一家人,雖然印度版的也是那樣,但是國内強調了這一點,顯得很壞,且壞的徹底。不過我想說,國内的很多人物塑造都是這樣,主角不能幹壞事,(所以男主角最後自首)反派不能有智商。

然後就是主題。國内的就是老生常談,溺愛,母愛父愛。而國外的呢,我們前面講到最後的鏡頭,兩個階級的人站在一起平等的講話,甚至男主角那時還帶着“神”性,這是一場平民對有權力地位的人的一場反抗,一場勝利,寄托了導演對于印度社會的反思以及希冀,附上我看晚當晚的所思所感:

男主為代表的平民階級,甚至可以再低等一點,沒有文化的平民階級,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對象征着資本和權利的警察發起反抗,電影中警察對平民的毆打,和惺惺作态的所謂“和解”情節,都深深諷刺了現實。電影裡關于媒體的情節,在現實中,權利與資本操作媒體,而這部影片中,平民作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媒體讓權力被束縛。這部電影,是導演構建出來的關于平民的幻想烏托邦。